(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第四中學 吉林 136300)
對于歷史學科的授課,人們往往以之與語文、數學、外語、物理等學科相比,而授之以小科的“美”名。尤其是在知識的傳授環節,給多數人的印象是:積累靠筆記,面對的是過去,高分在翻書,學多無意義。作為一個歷史學科的教師,首先要明晰:歷史不僅僅是昨天的堆積,也不是往日的回憶,而是古往今來經驗和教訓的承載過程。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可以是昨天的“我”的記憶,也可以是明天“我”的影子,我們的成長離不開歷史的印記。我們的行、住、坐、臥,都是在借鑒歷史,尋找今天最好的、最舒適的生活軌跡,每天我們所面對的各種信息,都在告訴我們正在經歷著一段即將成為回憶和記載的歷史。歷史是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人類代代相傳下來的寶貴知識和經驗,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以史為鏡我們可以知曉社會的興替;以史為鏡,我們可以知道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史為鏡,我們可以辨別我們的人生方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通過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更好的為人類社會服務的本領。
尊重歷史并嚴肅對待歷史的真實性是發展歷史教學作用有效載體。然而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提高人民素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是一種思想修養,是通過不斷的薰陶和培養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品質。歷史是這種品質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人們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這種學科特征,產生了許多誤解,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在現實社會中學生不愿去重視,甚至某些學生的家長也在輕視歷史學科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首先,歷史學科的地位沒有在當今社會教育領域擺正位置,歷史的人文性質被經濟社會的繁榮浪潮和物質觀所淹沒。其本身所具備的提高人們思想和認識社會形態的功能被逐漸的取締。歷史學不象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桿見影的效果。因為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計算問題;簡單的機械使用與維修等,容易讓人看到它們的價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諺語就是人們重理輕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選拔,招工和招公務員的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知識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在這種情況下,終日為升學而苦讀的學生當然不會為這樣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科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社會上的人也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這種不能創造現實的利潤和價值的知識。因此,歷史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其次,是學生認知體系與教材本身的切入點不相符,造成歷史學習的困難。會考制度實行后初中就不再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歷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這個人物、事件賴以存在的舞臺,那么學歷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學生中聽不懂國際新聞,讀不懂世界文學名著的大有人在。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地名、人名識記不準,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國別,不分時代,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科學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記硬背難道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如在一次考試中,問“《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國內地的是(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學生有選蘇州的,也有選杭州的,也有選沙市的,很明顯他們是僅僅依靠記憶來做題的,書上寫的是重慶,記住了就能選對,記不住就選錯了。因為沒有地理坐標,也就沒有思維的余地,只好憑記憶來做了。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精減了科目,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識結構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因此,要改變歷史教學的困難處境,還需要優化學科體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再次,歷史本本化的問題。它的出現只是告訴人們曾經發生了什么,作為一種日記的載文傳遞下來,給初學歷史的學生怎樣的世界觀缺少科學的指導理由。例如,講到《割地賠款》的某個條約時,我們的歷史教材只是說賠了哪些地,多少黃金,多少白銀,而黃金和白銀對于80后、90后的概念是什么,它只是金項鏈、金首飾的代名詞。歷史的真實性必須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以前幾版是圖文并茂了,但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小學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回避熱點問題等等。自會考制度實行以來,歷史教材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而考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占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這種南轅北轍的教學與考試模式怎能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發奮進取的求知意識呢?
基于此,我們認識到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還有賴于史學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這里,一是要求我們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現,以自身的表率作用顯示歷史的魅力,激發人們學習歷史,并運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求我們在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和歷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在研究方面,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國計民生方面,主動研究與現實社會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主動為政府、企業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服務,使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認識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在歷史著述方面,我們要力誡文字深奧難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動形象的論述向人們展示歷史上的善惡美丑、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使人們喜歡讀歷史著述,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歷史教育。對于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編寫,要力求做到內容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強化教育功能等等。還有在歷史考試中應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不要對那些純粹的死知識追的太深太細。讀史使人明智,通達事理,同時還能提高理論修養,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單純考察知識,就會陷入學究式的誤區,自然是越學越枯燥,讓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