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縣集靈小學 陜西漢中 723200)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僅僅依靠模仿和記憶。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操作靈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是一門非常合乎邏輯的學科,沒有美麗的文字,沒有驚險的情節,對學生來說很無聊,缺乏趣味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我認為,在課堂上要注意動手操作,因為它是數學知識的抽象化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橋梁,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與周圍生活的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盡力做到這一點。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被學生感知和體驗。在實踐教學中,動手操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人們感興趣的是一直在探索它,興趣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了解和傾向。它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手和腦之間存在著無數的聯系,它起著兩個作用。由于數學的抽象知識,學生不容易理解。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學生可以給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主動性,讓學生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例如,在講授圓錐的體積公式時,課前準備了一盆水,一個圓柱體和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玩游戲,用水填充圓錐體,然后把它們倒進圓柱體。試幾次后用把圓柱填充滿。老師的話結束后,學生們都很想試一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使得枯燥的課堂生動、生動、有趣。學生在玩中發現了規律,原來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這種教學,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使學生的興趣高漲,同時調動了各種感官上的參與感,師生們都樂在其中,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人們常說,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存在于生活中。數學與生活的表達是密切相關的。事實上,生活確實離不開數學。數字、計算、數學圖形,在生活中最頻繁、最廣泛使用的應用。動手操作可以把數學中的一些抽象問題帶到生活中去。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學習并理解它們。例如,在解題教學中使用最大公因子,我先讓學生準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長9cm、寬6cm)。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把長方形切割(用筆畫出來)成小正方形。要求如下:將一個矩形切成一個小正方形,并且該矩形的邊長為一厘米長(要求該矩形沒有剩余)。(1)在矩形上標記小方格的數目和邊長,并考慮小方格的邊長與矩形的長度和寬度之間的關系。(2)小方格的數目與小方格的邊長、矩形的長度和寬度有什么關系。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出問題(1)、(2)的關系,并在解決此問題的同時,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處理計算、推理和證明的數據。”這一基本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這體現了操作與思維的辯證發展關系。操作開始思考,思維服務于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是手和腦協調和使用的過程,它是促進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它是學生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必要條件。
例如,在“鑒賞與設計”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四個插圖,讓學生感受到圖案的美,認識到復雜而優美的圖案可以通過簡單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來獲得。讓學生明白這一點,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創造自己喜歡的圖案,從他們的創意設計中,遠遠超過老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在這畫、剪、貼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知識,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展示他們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創造性的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可能更注重操作和學習的結果,對學生操作過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可能就會導致學生在動手操作上有不完整的體驗。從而使學生的操作熱情慢慢減退,操作意識逐漸淡化。因此,在課堂上,當教師設計動手環節時,必須仔細檢查,及時了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不僅學生要匯報結果,還要及時完成對已完成操作的學生的肯定,在操作中出現問題的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建議,防止錯誤再次發生。當學生的操作成功時,教師應及時給予獎勵評價,使他們能夠產生自我認同感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在操作過程中,具有創新意識和新發現的學生可以在整個課堂上進行交流,讓學生共同分享,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操作的過程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教學中,我們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活動,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教學的內容被分解成不同的層次,根據需要分為全班操作活動、小組操作活動、個別操作活動,合理的互補性應用于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內容或材料,逐步從一個較低的層次發展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學生們在操作過程中愉快地獲得對知識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