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技師學院 浙江余姚 315400)
面向企業 生產一線崗位,具有與本專業相適應 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熟悉企業生產流程,企業組織管理。具有電氣自動化設備,自動化生產線,各類機電產品的安裝,調試,維修,初步設計,開發新設備等職業能力。能適應相關行業的設備和產品的生產,應用,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1]
電工基礎,電工儀表與測量,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與應用,電力拖動與控制線路,電機與變壓器,PLC技術與應用,半導體變流技術,變頻技術,供配電技術,測量與傳感器技術等。[2]
優點是上課效率高,老師能較好的控制上課的內容和節奏,可以根據學生的上課綜合情況作出及時的調整。知識的講解比較系統化,理論化,有層次性,再加上PPT教學,以及實驗演示教學,課堂也能做到生動形象。合理的課前預習作業,課堂練習,課堂提問,課后作業,也能讓學生主動,積極思考。缺點分析:1.以老師為中心,無論是知識的講解,實驗的演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較多,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性。2.課堂內容注重對于知識的掌握,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方面不夠。3.理論分析,做題占的時間過多,強調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常常是技校生的弱點,老師教的很累,學生學的很吃力,效果還不太好。4.對學生評價主要是平時的作業以及考試,很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考試成績,但實際操作能力差,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差,不能很好的適應將來的工作。[3]
1.學校成立課改領導小組,學校主要領導任組長。多次召開全校教職工大會,明確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2.多次組織相關教師參加有關一體化教學的培訓。請相關專家對一體化課程開發,如何實施一體化教學進行講解。多次組織學校教師參加省人社廳舉辦的一體化教學培訓。選派骨干教師去國外和國內院校取經。3.積極借鑒上級有關部門和兄弟院校對一體化教學的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特別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組織全國有關學校教師和行業的專家,對有些課程進行了一體化教學課程教材的編寫,我校在這些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實際的師資情況,硬件條件,學生情況,社會需求,組織進行校內一體化教材的編寫。4.制訂一體化教學的規范,評價,考核體系。學校對教師制訂的學期計劃,教案進行審核,對教師的教案進行抽察,期末檢查,對理論試卷和技能試卷進行檢查,分數匯總,分析。對平時的學習任務報告,作業進行檢查,組織學生評教,每十周一次,并及時反饋給教師。5.投入資金與人力建設好一體化教室,對一體化教室進行6S管理。
1.要達 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能力。在一體化教學中,表面上看是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某個任務或項目,學生在主動的操作與學習。實際上課時,教師要不斷觀察,把握教學進度,引導或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既有實際操作的問題,又有理論層面的問題,對教師來說,不僅自己對專業理論和實際操作非常精通,而且要熟悉如何管理學生,如何教學。教師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要熟悉教育學,心理學,懂得學生的成長規律,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2.教師要熟悉用人單位的工作環境,工作要求,只有知道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學生,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知道要培養的學生具有哪些操作技能,哪些專業知識,具有哪些職業精神素質和工作方法。由于 部分專業教師是企業工作幾年以后來學校教學的,這些教師有豐富的企事業工作經驗。對于企業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企業需求有深刻的認識。對于這些老師主要是加強如何管理學生,如何教學方面的培訓。對于大學畢業直接來學校的專業教師,由于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因此學校安排了這些教師去企業鍛煉一定的時間。3.學校安排教師進行一體化教學的培訓,觀摩優秀教師 示范課。每學期搞公開課,課后總結分析。4.奉獻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一體化教學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教師非常辛苦 ,而且又是屬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范疇,在具體教學中會碰到各種困難,只有熱愛教育事業,具有開拓精神,奉獻精神的教師才能堅持下來。
學生對于專業 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主動學習,主動搜集資料,分析問題,觸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與人交流,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碰到困難,能堅持,吃苦耐勞精神提高了。對于技能的掌握對比傳統教學有明顯提高。學生的評教分數也比傳統教學模式有所提高,學生專業課的綜合成績優秀率,合格率均高于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畢業后在用人單位的表現進行的調查統計發現,學生能較好的適應用人單位的工作要求,有些已成為技能能手或管理骨干。
總之一體化教學符合電氣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方向,能夠較好的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讓學生以完成項目任務為導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一體化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一體化教師的培養和一體化課程的開發,編寫。只有不斷的改進,實踐,堅持,完善,一體化教學之路才能越走越寬,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