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鞍山市礦山高級中學 遼寧鞍山 114041)
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教育意義是深遠的,豐富的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美育元素。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通過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美,在寫作中體會美。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語文的美,進而喜歡上高中語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可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環(huán)境和空間,讓學生在美中得到身心的發(fā)展,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多媒體技術在這一方面可謂是最佳的選擇,它通過音形兼?zhèn)洹D文并茂的特點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進行多感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的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月光下的荷花,柔美月光下,微風搖曳,層層的葉子中間,各色各樣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張開了三兩片花葉瓣,還有的全部盛開,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花的旁邊還有關于荷花的詩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情柔……。教師再為學生配上音樂,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朦朧月光中散發(fā)出淡淡清香的這樣的優(yōu)美情境中,學生好像身臨其境,正隨著朱自清的足跡漫步于荷塘中欣賞著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花。此情此景,學生流連忘返,陶醉在這一片美景中。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人間美景,在美的熏陶下,學生產(chǎn)生了一些列豐富遐想。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教育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美,為他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美,帶給別人美的感受。[1]
美需要去感悟,在朗讀中感受名篇佳作的音律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通過朗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加深印象,提高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美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誦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在這樣的誦讀中,感悟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在委婉輕柔的語言中、徐緩悅耳的節(jié)奏中、字里行間耐人尋味。學生在誦讀中不知不覺被這樣的美所感悟。感悟語言只要恰當?shù)倪\用就會產(chǎn)生如此美妙的效果,促使學生產(chǎn)生了運用文字創(chuàng)造美的意愿,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學生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美好的感情和美好的事物。在讀詩中,總會有觸動自己心靈每個角落美好情感的地方,這就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因情感的共鳴而產(chǎn)生震撼學生的心靈,是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并且這種藝術美就來自生活實際,來源于生活,它并不是憑空捏造,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來自于生活中的藝術美使得學生更易于接受。這樣的感受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生活中并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進而讓學生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高中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或激昂或柔情似水的感情,在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時,教師可以引到學生把這種美好的感情與自己的切身體驗相結合,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成為自己表達感情的素材,也就是寫作。如在學習了高一語文“紀念劉和珍君”后,在學習劉和珍君渴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等美好的品質后,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有的學生從對自己青春應該怎樣度過為中心,說明青春應該像劉和珍君一樣經(jīng)歷風雨,青春的形象才永不會凋零來敘述;有的學生從劉和珍君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面對淋漓的鮮血,闡述了在生活中要有一顆勇敢的心,不畏將來,敢于面對生活中困難,培養(yǎng)自己堅強的品德;還有的學生從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由無數(shù)位像劉和珍君這樣用年輕的生命換來的,因此,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建設強大的祖國奉獻自己青春和智慧……。從學生寫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學生被文中主人公美好堅強的品德所感染,這種美好的感情也凈化了學生的心靈,促使他們建立美好的品德,為創(chuàng)建美好的家園而努力奮斗,不辜負自己青春年華,讓自己的青春大放異彩。[2]
總之,在高中語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創(chuàng)造美、感悟美、體會美。語文教學和審美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愉悅,培養(yǎng)了學生美好思想品德,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