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環境資源觀與人口觀。”由此可見,地理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與基本技能,還應該切實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眾所周知,地理知識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而探究地理問題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地理教學取得實效。
地理學科知識與人類生活聯系密切,息息相關。眾所周知,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學科,它呈現的知識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又為人類的實際生活服務,只有聯系實際開展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選取實際生活的地理素材呈現給學生。實踐證明,越貼近生活教學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建立地理與現實世界不可分割的思維結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世界的氣候”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聯系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氣候等相關知識。接著,再引導學生了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情況。課本中通過對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分析,來分析、說明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最后,再依據教材內容設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索氣候的欲望,使之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聯系實際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探究意識的發展,這樣,學生探求地理知識的欲望就會被激起,繼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從現行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不難發現,編者選取的內容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為我們展示了地理知識的空間性與實踐性,這充分說明地理學科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給予學生一個直觀的學習平臺,這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素材。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環境”時,就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清晰、直觀的模擬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了解我國的自然環境,從而幫助他們鞏固課本中的知識點。眾所周知,地理知識包羅萬象,觸手可及的區域認知,難以觸摸的自然空間,都是地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大學地理實踐課的方式來突出地理知識的實踐性,這樣就促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地理知識的空間性。我國自然資源中包含很多內容,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等等,這些資源分布不均,既有資源的差異,也有區域分布不均等眾多特征。要了解這些特征、感受地理知識的空間性,就要開展一定的實踐性活動。比如,開展“觀察家鄉土壤狀況”這一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過程,讓學生自主去思考、觀察、探究、求知,利用現有的地理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讀圖能力是學生地理學習中必備的能力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地圖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地理路線及區域分布,以此來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意識,實現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走進地理”這一內容時,就通過多媒體把地圖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并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從北京到海口的鐵路需要經過哪幾個主要城市?學生馬上利用地圖探究問題。最后,教師總結出經過河北省會石家莊,河南省會鄭州,湖北省會武漢,湖南省會長沙,廣東的交通樞紐韶關,廣東省會廣州,最后經由廣東的湛江到達海口。這樣就為后面學習“黃河萬里行”“長江萬里行”等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通過自身觀察,在頭腦中產生清晰的概念,既有助于今后的出行,還能判斷交通路線的長短及所需時間,大大推動了其知識應用能力的發展,提升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地圖中的信息開展探究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布魯姆認為,課堂中的提問是教師教學的藝術,是引領課堂的主要抓手。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要注意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在取得甜美的知識果實后,能夠自發地繼續探究,去挖掘更多的知識寶藏。實踐也證明,教師的課堂提問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地球”時,教師可以采用啟發性提問的課堂模式,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如果一艘輪船在海上遇險,你作為該船的船長,你會如何向救援船隊報告船所在的位置?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后回答,接著再過渡到要確定該船的位置。理解這一內容,就需要學到和經緯網有關的知識。那么,怎樣利用經緯網來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呢?通過舉例說明:假設你要向老師報告你在教室中所在的位置,你會怎樣報告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設計合理的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地理思維,讓他們在疑問中不斷突破自己,加深自身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地理教學經驗可知,鄉土地理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利用鄉土地理資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不難發現,初中地理教材中列舉的事物具有整體性和典型性特征,以地理現象和原理為基礎,以全球性和全國性的地理示例為主要講解內容。大多數學生對鄉土地理知識有豐富的認識,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鄉土地理的熏陶。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把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地理知識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同時,學生還可以討論違害就利的方法,了解地理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體驗地理知識帶來的學習樂趣。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未來家鄉的地理建設中。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資源”時,教師可以先介紹當地的自然資源現狀,讓學生結合家鄉的自然資源狀況預習新課,可以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探究本地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尋找如何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由此,學生通過對身邊熟悉的對象進行探究,找出實例進行調查,使參與度得以大大提高,最終達到提升實踐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扎實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然而,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著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基于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結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實際,緊緊圍繞地理學科教學目標開展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