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接到“益智區教玩具投放策略實踐研究”這個課題時,首先明確以下內容:學習什么是區域活動,什么是益智區活動,了解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主要學習形式之一,它與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構成了幼兒形成經驗、提升經驗、積累和學習經驗的主要通道。了解了教玩具的投放要與幼兒益智區學習目標相關,與幼兒發展相關,要與孩子的學科學習品質相關,與主題活動的學習內容相關。
于是,我們小班組的老師研制了小班益智區活動及教玩具配置表,該表分為4欄:第一欄為小班益智區發展目標;第二欄為小班益智區幼兒活動要求;第三欄為小班益智區區域基本材料;第四欄為區域基本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目標和益智區功能來制定符合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主要內容如下:①幫助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對事物和觀察感興趣的情感;②幫助幼兒學會感知、擺弄區分物品,發現其特征;③能抓住物體的明顯特征或用數詞描述事物;④培養幼兒專注、有序地學習習慣。
這4個目標是本學期的總目標,整個小班組都是統一的。在每天的益智區活動中,老師會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投放的教玩具設定近期目標,這不是統一的,而是每個班級的老師根據活動而設定的,一定要遵從適宜性的原則,做到因材施教。
對小班幼兒進益智區活動的情感態度、學習方法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并把它編成通俗易懂的兒歌,讓幼兒借助動作理解兒歌,明白在益智區該怎么玩。為了便于幼兒的理解與運用,我們小班組的老師以《指南》里的目標為依據,以“三字經”的形式創編了幼兒活動兒歌,內容如下:我聰明,來區角,益智區,快樂多;親自然,勤發問,細觀察,曉特征;用眼睛,會區分,用耳朵,明究竟;小區角,大學問,進區角,探不停。兒歌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孩子們邊唱兒歌,邊做簡單的動作,明白了到益智區里該怎么樣地去學習、做游戲,真正地讓幼兒感受到了在“玩中學”。
小班幼兒年齡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賴真實的材料進行游戲。與人交往的能力也不強,習慣于單獨操作和擺弄材料,而益智區正是幼兒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自由天地,滿足了小班幼兒的興趣需求和自主活動的需要。老師在進行材料投放時嚴格遵循3個原則:①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投放;②根據主題活動和教學活動延伸投放材料;③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小班的孩子也不例外。益智區內提供的材料如果難度相同的話,對于部分幼兒來說可能過于簡單,容易完成;而對于另外一部分幼兒則可能過于困難,難以完成。因此,益智區內應為不同能力、不同發展水平的小班幼兒提供適于其發展的活動材料,讓每個孩子都有操作欲望,都有所發展。
我們根據益智區教玩具性質分為三大類,分別為時空關系類、數量關系類和邏輯關系類:①時空關系類投放拼插材料就有7種,分別是快樂的小房子、幾何拼圖、益智雪花片、泡沫幾何積木、木質積木、3D家具模型、拼裝樂園,材質分別為塑料、木質和泡沫。因為拼插類的教玩具是幼兒最喜歡的,也是他們在區域游戲中玩得最多的一種,所以對玩具的耐用性與實用性要求很高,在材料的收集與投放上我們主要以園內購置為主,家長也為幼兒提供了一些,在數量和種類上是很充足的,這樣幼兒才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對于材料的操作和觀察探索上,減少了幼兒之間爭奪材料的現象;②數量關系類的材料我們投放了利用泡沫墊自制的數字骰子、吸管比長短、瓶蓋比大小、彩色塑料夾等;③邏輯關系類的材料投放利用廢舊廣告版自制的圖形寶寶找家、給小魚穿花衣、瓶蓋配對,同時也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還有家長提供了一些立體的益智圖形教玩具,園里則提供了七巧板等。
對于三大類的材料,應盡可能地發揮其的利用價值,發揮一物多玩的功效。例如,雪花片除了平時玩的拼插建構游戲外,還可以進行數學活動的點數、排序、比多少、按顏色分類等。
因為拼插類的材料品種較多,于是開展了“積木分類”活動,將圖片和實物進行匹配的游戲,此活動能夠很好地促進幼兒歸納整理習慣的養成;“數字骰子”是利用泡沫墊自制的一個教玩具,常見的骰子上都有點數,用幼兒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代替點數,幼兒根據所擲得的物品數量來找出相應的數字寶寶;兩個小朋友也可以進行擲骰子比大小的游戲;“吸管比長短”是為不同大小的飲料罐找到相對應的吸管,要求幼兒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小手進行比較分析,為不同大小的飲料罐找到最合適的那根吸管;利用彩色塑料夾開展了夾夾樂的活動,給螃蟹、毛毛蟲夾腳,給小貓夾胡須等,此類活動很好地培養了幼兒的協調性與對稱性;“圖形寶寶找家”是老師自制的玩教具,根據圖形的輪廓大小在眾多圖形中找到合適的一個安置在輪廓中,此游戲能夠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專注能力,同樣的圖形有大有小,幼兒要一個一個地去操作比較,小班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專注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教玩具來提高幼兒的專注力。此類型的教玩具還有給小魚穿花衣(操作材料),按照抽到的樣衣板,給小魚穿衣服,像這樣的材料我們還有“好玩的骰子”“找不同”“拼圖”等。
“喂小動物”這個教玩具是由妙珂小朋友與其媽媽一起利用廢舊的紙盒制作完成的,一共制作了6種小動物,我們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投放:第一個層次比較簡單,小朋友只需要找到與小動物嘴巴形狀相同的餅干喂給小動物就可以了;第二個層次難度大一點,在形狀相同的基礎上還要區分顏色,要求顏色與形狀都要與小動物的嘴巴相同才能喂,分層次進行投放能夠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需求。
根據每個月的主題活動,老師都有計劃地運用益智區的材料來開展活動。比如,在本學期的“春天來了”這個主題中有這樣兩個活動:搭積木和瓶蓋配對。在搭積木活動中,要求幼兒能在搭建中感知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幾何形體積木,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積木的形狀特征;能按積木的幾何形體特征分類收拾、擺放,我們就選擇了投放泡沫幾何形體的積木,讓幼兒不僅在活動開展時可以操作,在活動后還可以在進區角里繼續鞏固探究,還增加了一些球體、圓柱體的幾何形體積木,以提升幼兒的探究與認知能力。在瓶蓋配對活動中,要求幼兒能給瓶子找到合適的蓋子,能將瓶子按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擺放,體驗物品配對的樂趣。活動前先向家長征集各類的瓶子,將其投入益智區,活動后又將瓶蓋利用起來開展瓶蓋比大小、比多少、按顏色分類、點數、排列等一些益智小游戲,發揮一物多玩的價值。
經過一學期的不斷實踐,反復探索,根據平時的記錄、統計,再不斷地操作,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只有當材料與幼兒真正地互動起來,才能初步達到預期目的,才有可能充分發揮材料的價值,才能實現區角活動的意義,從而使幼兒的潛能得到開發,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驗其中的樂趣,能夠做到“學中玩,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