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兒童福利機構中兒童的殘疾率為97%,其中多重殘障兒童居多,普遍存在發育遲緩,影響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兒童福利機構學前大班,在這里主要指在兒童福利機構分層分類教學中,年齡在6~9歲之間的發育遲緩兒童,成立學前大班,開展幼小銜接方面的教育活動。在引導他們建立“我是有用的,我是被關注的,我是被尊重的”的信念,實施系統德育培養的過程中,主要面臨的幾個問題:①發育遲緩兒童作為主體,處在一個系統環境里。通過系統的互動合作,需要積極地為兒童營造一個充滿愛和包容的成長環境;②發育遲緩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其認知、理解與表達溝通等能力較弱,需要在語言、認知、運動及社會技能等領域學習提高,促進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③個人成長經歷、集體生活環境對發育遲緩兒童的感知覺能力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營造活潑、輕松、向上的生活學習氛圍的同時,需要制定合適的個別化教學計劃,逐步實施,引導及時、督促得力,幫助兒童自信而快樂地成長。
生活老師、寄養父母、教學教師,還有社工、義工等,都是在福利機構發育遲緩兒童的社會環境中非常重要的人,多個主體服務于他們,那么這些兒童的轉變一定是得益于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轉變或相互協調。針對他們所表現出的問題,在干預、介入時,這幾個方面是和諧統一的。
1.安全穩定的親子依戀情感建立。愛是非常強大的力量,足以調動兒童全部的心理活動,決定他們的狀況和傾向。通過節點活動營造愛的氛圍,增強他們對福利院這個大家庭的歸屬感。通過開展“大手牽小手、結對育孤雛”活動,他們有了自己的牽手媽媽,每逢節假日,牽手媽媽會把他們接回到自己家中,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說說笑笑、吃吃喝喝、玩玩鬧鬧,充分享受小家庭生活的溫暖。家庭的溫暖和依戀使他們的情感有所依托了,其心理發展平衡了,強大的心靈支撐,足可以給他們帶來自信、熱情、滿足和向往。
2.生活與教學協調配合。通過家長會、家校練習本、去居室拜訪等多種方式與生活老師、寄養父母溝通,了解其真實的上課情況、學習情況,以及與同伴、與老師的相處等情況。結合日常在居室的學習、生活,就可以比較全面地掌握他們的情況,協助他們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結合生活自理、學習常規、課后實踐、團隊活動等進行量化評估,引導形成一種良好的成長氛圍,有效地推進他們積極、樂觀、上進等思想和行動的一致前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社工及時介入。社工結合相關的信息資料,開展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活動,主動與他們接觸,逐步建立深入的個案關系,取得信任,探知他們的內心想法,然后從細微處由點到面地促進其學習狀況的改善,避免“習得性無助”形成,營造積極向上、勤奮求學的氛圍,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4.義工強化輔導。高校義工在每周末都會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輔導。這種延續的高校義工資源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在學習上給予他們很多幫助,同時也作為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會引進很多外界信息,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活力。生活和學習同樣重要,而且互相影響和促進。義工將平時輔導的情況與社工進行溝通,社工也會提出一些學習方法或生活方面的建議或意見,從而共同鞏固他們諸多方面的積極轉變。
5.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探討他們在生理、情感活動、認知、交往、受人尊重、美的欣賞等方面的需要,建立健全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結合發育遲緩兒童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個性特點等,參考《發育遲緩兒童早期康復教材》等相關教材,制定符合其需要的學習內容,從語言、認知、運動及社會技能等四大領域,結合最近發展的需要制定個別化的教學方案,幫助兒童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1)語言領域。言語參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兒童喜歡,樂意交談。所以摸摸他們的頭、抱一抱,讓兒童感覺到老師親切,在老師面前敢說,喜歡說;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較弱的融合一起,開展他們感興趣的情境活動;請他們出來當小老師,小值日生等,消除自卑心理。運用示范法、模仿法、練習法、評價法,一遍遍的引導。
(2)認知領域。福利機構兒童對數字、形狀、顏色的認識比較困難,對物體形狀、大小、數量理解與顏色的精細辨認能力較低,他們往往到七八歲還不會辨別顏色。這說明他們沒有在顏色和名稱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系。如通過逛小超市等活動,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與生活能力。
(3)社會技能與運動領域。生活技能訓練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習慣。發育遲緩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較弱。學前教育一般把粗大運動的訓練稱為體育游戲,還有精細動作等是兒童最愛做的活動,通過捏、粘、貼、剪等活動,通過鉆、爬、跑、跳等,激發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兒童良好的情緒,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實踐證明,通過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的教學游戲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認知能力也得到提高,為以后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6.其他措施。積極參與社區幼兒園的德育活動,重視藝術培養、社會實踐活動等。他們能積極參與進來,不僅愉悅了身心,開闊了視野,也讓他們正確認識周圍環境、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并正確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積累并運用好的解決方法,幫助自己戰勝困難。
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家肖非教授提出,特殊教育要重視兒童的個別差異。學前特殊教育為他們的成長教育奠定基礎,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實施德育培養,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對提高整個生命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