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 山東淄博 255130)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是主要教學內容,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注重音樂教學的創新,著力構建有藝術性、有活力、有拓展性的音樂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1]
在傳統音樂課堂上,教師多側重于音樂知識的講解,但是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音樂基礎等因素則有所忽視,這就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教學活力缺失。基于此,教師要善于發掘音樂教學中的趣味性元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進行課程設計,以此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在當前流行音樂占據主流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適當將流行音樂引入教學中,與古典音樂、傳統音樂相結合,這樣就能形成多元并舉、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2]
同時,教師還需要注重音樂課程的拓展性,拓展學生音樂學習渠道,建立起音樂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影視作品、動漫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高質量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將這些音樂素材作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在生活中發現音樂,并且能夠感悟到音樂的內涵與藝術之美,這樣才能進一步拓展音樂教學深度,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音樂教學過程的完善。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處于教學從屬位置。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這一問題仍然存在,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性,認識到以生為本的教育改革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領悟力。
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引導者角色,通過引導和點撥使學生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以此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講解音樂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年代背景有所了解。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音樂和與之相匹配的視頻畫面,通過音畫結合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樣才能啟發學生內心的藝術感觸,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在音樂鑒賞中領悟更豐富的藝術內涵。
音樂以一門感性的藝術形式,有著豐富的情感滲透和藝術表現技巧,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靈動的音樂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更生動的學習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并且與音樂作品形成情感共鳴。音樂氛圍的營造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同時也是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因素。
例如在《歌唱祖國》的教唱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詩樂同源”的教學情境,通過詩歌朗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對祖國的贊美之情。在營造出濃厚的情境氛圍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歌唱祖國》,讓學生感受其中大氣磅礴的音樂氣勢:新中國在千難萬險中走過來,全國各民族齊心協力不畏艱難,向著建設祖國繁榮富強的方向前進,從這首歌中,我們會聽到豪放的旋律和百折不撓、同心奮進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會沉浸在音樂的內涵中受到精神的洗禮,傳遞音樂知識的同時,也實現了音樂教育和愛國主義教學的融合,從而使音樂教學的德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音樂是一門有趣課程,并不是僅僅教會學生“怎樣唱歌”或者怎樣聽音樂,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充分體現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拓展性,使之成為培養學生藝術創造力的載體。結合新課改目標,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采取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課程設計,引入新的學習形式如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延伸創作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積極性,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力。[3]
例如在《校園的早晨》一課教學中,教師和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創舞蹈,鼓勵學生結合音樂旋律設計舞蹈動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音樂旋律、節拍、停頓、銜接等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將歌曲中的情感融匯到肢體語言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緊張自主編舞,通過合作編創的形式形成小組作品,然后將這些作品匯集起來進行班級演出。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建立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親密互動,從而拓展音樂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深層次的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也要與時俱進,結合新課改精神優化音樂課堂,注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建立起生活與音樂的密切聯系,通過趣味性、拓展性、實踐性的音樂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在此基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促進初中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