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電教裝備站 湖北襄陽 441000)
在初中教學階段,物理學是一門必修課程,也是基礎課程之一,通過學習,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物理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踐,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知識點的理解,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但提升學生物理動手操作能力需要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利平臺,促進學生提升物理動手操作能力。還可根據教材具體施教內容,通過與相關情景相結合,激發學生對于物理手動操作的熱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根據實際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為學生提升物理動手操作能力創造基礎條件,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活動中。[1]
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們提升物理動手操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教師要盡量使課堂氣氛保持在相對活躍的程度,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能夠專注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對于物理學的興趣,從而提升物理動手操作能力。在過往的物理課教學中,教師通常都作為主導職位,對于學生形成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根本不考慮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這樣的學習氛圍略顯壓抑,無法對學生形成吸引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習,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內容只能理解其表面意思,無法也不愿意在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研究,這就造成了教學質量嚴重下降,與新課改的要求嚴重不符,更不能提升學生物理動手操作能力。[2]
基于此,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革故鼎新,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進程保證課堂氣氛活躍,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對提升物理動手操作能力有所幫助。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動手操作時,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點,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習成績。[3]
初中生尚屬于少年時期,對一切新鮮事物還都保持著充分的好奇心,特別是對于物理實驗中各種新奇好玩的物理現象來說,能夠徹底激發學生們對于物理知識的研究。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定適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分子運動》這節物理課上,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們展示簡單的物理原理,拋磚引玉,事先調動一下學生們的興趣,將學生們帶入到特定情境中來。將氮氣裝入到一個玻璃集氣瓶中,之后與另一個玻璃集氣瓶想連接,向同學們提出會發生什么情況等問題。通過學生們的積極討論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待討論完畢后,教師向學生們演示最終結果。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特定的情景,帶來學生們進入到情景之中,通過觀察能夠激發學生們對于動手操作的興趣,以這種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們物理動手操作能力。
傳統初中物理課程知識重疊、內容乏味,有的實驗內容一直沒有改變,教材內容與物理實驗的發展嚴重不符,更不能適應國家提出的新課改目標。要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物理動手操作能力,并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及個性。所以建議實驗課時間稍晚于理論課時間,并采用階梯式的操作難度。優化教學內容,可先設置一般難度的驗證性物理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基本操作規范,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拓展教學內容可適當提高內容的綜合性,學生也可自擬操作內容。綜合性操作實驗要與生活相貼切,與目前的科技前沿相符,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查找資料、綜合分析的能力。對學習效果不同的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施教方式,可對基礎知識較好的學生設置開放性操作實驗,為他們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老師可提供實驗課題,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擬課題。通過查文獻、確定實驗儀器、設計方案等,不但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促進建立創新意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要格外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物理課程的動手操作不應局限在課堂的幾十分鐘內,還要將其延伸到課余時間中去。為此,教師要盡可能的多開展一些課外物理實驗活動,讓學生們都能主導的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善于發現身邊的物理小常識,使其成為接下來的研究課程。特別是熱衷于物理實驗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提出不同見解,并依照自己獨特的想法來進行操作。對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除請教教師以外,還可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共同完成此項內容,借此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為了保證學生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物理課程實踐活動,學校應適當減少他們的學習負擔,通過展開創新工作,進而實現活動創新工作。此外,學校還應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組織小發明、小創造活動,給學生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對表現優異者進行適當的獎勵。[4]
綜上所述,提升初中生的物理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對他們的學習成績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能夠使他們加深對于課程中知識點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活躍的學習氛圍,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設置符合要求的情景內容,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