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琳+豆昆
摘要:通過對陳巴爾虎旗下營地地區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該區三條礦化蝕變帶與化探異常及高磁異常套合較好,是重要的找礦線索。
關鍵詞:銅多金屬礦;地質;物化探特征;陳巴爾虎旗下營地
1.成礦地質背景
1.1地層
本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下石炭統莫爾根組地層;構造線呈北東—南西向(圖1)。
1.1.1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
主要分布于本區的中南部,出露面積較大,主要為一套酸性火山巖及其火山碎屑巖,呈角度不整合覆蓋于塔木蘭溝組、石炭統莫爾根組。
四五牧場金(銅)礦點就產在滿克頭鄂博組中。反映該套地層與貴金屬以及Mo多金屬成礦作用有關。另外,在奈爾吉一帶滿克頭鄂博組中發現膨脹型珍珠巖,說明該套火山巖與珍珠巖等非金屬礦床有直接的成因關聯。
1.1.2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
塔木蘭溝組主要出露于本區的南部,出露面積較小,呈北東向展布。出露面積較大,主要由氣孔、杏仁狀玄武安山巖及少量火山碎屑巖組成。與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1.1.3石炭統莫爾根組
主要出露于本區東南角,呈不規則的半環狀展布,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巖石類型為多斑安山巖、氣孔杏仁狀安山巖,與紅水泉組呈橫向相變關系。
莫爾根河組為一套裂谷型的海相火山巖建造,區域上被認為與海相火山巖的鐵、鋅成礦作用有關,在該組中已經發現哈達圖南銀多金屬礦點等多個礦化點。新發現哈達圖南銀多金屬礦點、哈達圖南銻礦點均產在該組中,反映該套地層與Ag、Cu、Zn等多金屬成礦作用有關。
1.2構造
1.2.1褶皺構造
區內褶皺構造多為北東向,古生代地層中的褶皺構造較窄,中生代褶皺構造較為寬緩。
(1)哈達圖牧場十一連背斜
該背斜位于哈達圖牧場十一連西北約3km處,軸向北東40°~50°,軸長約13km,寬約6km。組成背斜地層為侏羅系塔木蘭溝組中基性火山巖,滿克頭鄂博組流紋巖、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軸向約45°~50°,地表出露不連續,南端被第四系沖洪積物覆蓋。北翼產狀為335°∠47°,南翼產狀120°∠45°。
(2)哈達圖牧場十五連向斜
該向斜位于哈達圖牧場十一連南約1km處,軸向北東40°~50°,軸長約5km,寬約2.5km,北部被F1斷層截斷。組成該向斜地層為侏羅系滿克頭鄂博組流紋巖、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軸向約35°,北翼產狀為120°∠45°,南翼產狀350°∠30°。
(3)莫勒格爾河向斜構造
該向斜出露在本區中東部,其核部大致位于莫勒格爾河河谷附近,已經被第四系堆積物覆蓋,根據兩側基巖推測其核部為晚石炭統新伊根河組,兩翼為早石炭統紅水泉組、莫爾根河組。向斜軸向約50°,并向NE方向側伏,其北西翼以及南西部的轉折端地層出露較連續。其中北西翼的地層產狀相對穩定,傾向130°~150°,傾角25°~50°。在轉折端發育有小型的褶皺構造。
1.2.2斷裂構造
以北東向、北西向斷裂為主,東西向、南北向斷裂在設置區內雖有所表現,但規模較小且不連續,各斷裂體系多形成于前中生代,中生代以來持續活動,具有繼承性活動的特點。
(1)莫勒格爾斷裂帶(F10)
位于該區的東部,沿莫勒格爾河綿延,其屬根河大斷裂南西延伸部分,區內長約30km,寬約8.0km,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較陡,為80°左右,該斷裂帶形成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持續活動;在衛片上表現為連續性較好的直線型影紋,在區域磁場中表現為磁場分界線。沿斷裂巖石較破碎,裂隙發育;斷裂的性質應為左行平移斷裂。地貌上主要為帶狀負地形,地表被粘土、亞粘土、淤泥、砂礫石覆蓋。
該斷裂形成較早,早期控制了石炭系莫爾根河組和新伊根河組,晚期不僅控制了中生代火山盆地的分布,而且也控制著莫勒格爾河水系的展布方向及兩岸現代堆積物的形成,是區內重要的導礦構造。
(2)哈達圖牧場—哈達圖牧場七連斷裂(F3)
該斷裂從本區的南西部延至北東部,幾乎穿透整個設置區,全長約30km,近直立,性質不明,為1∶5萬高精度磁測及遙感解譯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
早期控制了石炭系莫爾根河組和新伊根河組及二疊紀花崗巖的分布,哈達圖東北銅礦化點的形成與其有關,晚期控制了中生代火山巖的空間展布。
(3)892.8-754.3高地斷裂(F2)
處于本區中部,呈45°走向,斷面直立,長度大于 20km,寬約5m~10m,性質不明。為1∶5萬高精度磁測及遙感解譯斷裂,地貌上為線狀溝谷和山體鞍部其主要控制了中生代火山巖的分布,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
該斷裂被F8斷裂截錯,斷距約1km,四五牧場金銅礦點位于該斷裂與北西向斷裂交匯處,應是一重要的聚礦構造。
(4)777-哈達圖牧場十五連斷裂(F1)
呈北西走向,傾向NE,傾角在30°~35°。南西延至圖幅外,中間錯斷了F2、F3、F6、F7及F10,延長大于20km。局部具糜棱巖化、片理化特點。切割地層有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及晚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晚侏羅世斑巖沿此構造帶產出。巖石見有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斷面上見有擦痕、階步。
(5)733.5-808.2高地斷裂(F11)
構造總體走向NW,傾向南西,傾角75°,南北延至圖幅外,南東端被莫勒格爾河所截。延長10km以上。切割了早石炭統紅水泉組、晚石炭統新伊根河組及晚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沿構造帶有花崗斑巖貫入。帶內見有構造角礫巖、片理化帶、石香腸。斷面上見有擦痕、階步,帶內見有硅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電氣石脈,石英脈,螢石脈,形成時代晚于晚侏羅世。endprint
該斷裂為區內重要的導礦構造,控制著哈達圖東銀多金屬礦化點、哈達圖東鉬多金屬礦點及眾多化探異常的分布。
(6)673高地斷裂(F16)
發育于南約3.5km處,延長大于5km,走向近東西。此斷層南北兩側地層為斷層接觸,北部地層為早石炭統紅水泉組,南部地層為早石炭統莫爾根河組。構造帶內見有構造角礫巖、斷層泥。斷層面光滑,并見有擦痕、階步。沿斷裂帶有石英斑巖貫入。
1.3侵入巖
侵入巖主要沿哈達圖牧場斷裂兩側分布,主要發育有晚侏羅世花崗斑巖、晚侏羅世正長斑巖。
花崗斑巖出露于本區中西側,呈長條狀斷續分布,出露面積為2km2左右,侵入石炭統莫爾根組地層。巖石呈肉紅色,斑狀結構,基質為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鉀長石、斜長石及少量石英組成,基質為鉀長石、斜長石及少量石英組成。巖石中斜長石種類為更長石,呈板條狀,自形程度較好;鉀長石呈不完整的板條狀,自形程度次于斜長石;石英呈它形粒狀。斑晶個體大小在1mm~3mm,基質中礦物粒徑多在0.2mm~0.5mm。斑晶與基質中鉀長石的含量為34%~45%,斜長石25%~30%,石英25%,黑云母5%。該組巖體與地層接觸部位可見褐鐵礦化、硅化等礦化蝕變現象。
正長斑巖出露于本區北東側,呈小巖株狀產出,侵入滿克頭鄂博組地層,為火山口及次火口相的產物。
巖石新鮮面為灰色,具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柱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由斑晶和基質兩部分組成。斑晶約占15%~20%,由呈半自形板柱狀的正長石組成,粒度在0.5mm~2mm;基質占80%~85%,由呈半自形板柱狀正長石微晶和角閃石、黑云母等組成。在該巖株內可見明顯的硅化現象。
2.地球物理特征
本區內發育三處1∶5萬高磁異常,分別為C06-11、C06-13、C06-15區。根據該區1∶5萬航磁△T等值線圖顯示(圖2):C06-11高磁異常位于本區的中南部,異常呈孤立的橢圓形,面積大約為0.5km2,異常峰值為676nT,為近等軸狀異常,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位于第四紀地層中,北側為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主要巖性為流紋巖、巖屑凝灰巖、含角礫巖屑凝灰巖及凝灰巖等,南側為早石炭統莫爾根河組中基性火山巖,晚侏羅世花崗斑巖侵入莫爾根河組中。推斷由該處異常由晚侏羅世褐鐵礦化花崗斑巖引起。
C06-13高磁異常位于本區的中北部,異常面積較小,異常面積大約為1km2,異常峰值為1587nT,為團狀異常,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且偏移于西南側,梯度變化西南側大于東北側,異常位于石炭系莫爾根河組地層中,巖性主要為安山巖、氣孔、可仁狀安山巖、致密塊狀安山巖。異常是由石炭系莫爾根河組中磁性物質富集引起。
C06-15高磁異常位于本區的中東部,異常面積大約為0.5km2,異常峰值為1023nT,為近橢圓狀異常,梯度變化不大,是低緩正磁場中的凸現的異常.異常位于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中,在該處發育一處斷裂破碎帶,斷裂破碎帶周圍發育褐鐵礦化、硅化等明顯的礦化蝕變帶,有晚侏羅世正長斑巖侵入,推斷由該處異常由晚侏羅世褐鐵礦化花崗斑巖引起。
該異常上分布較好的化探異常,與該處的礦化蝕變帶套合較好。由此推斷該處高磁異常為礦致異常,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
3.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在該區完成的1∶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中于本區內圈出Ht14號異常一處,異常位于哈達圖牧場幅陳巴爾虎旗下營地、金帳汗一帶,
異常區主要出露早石炭世莫爾根河組中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片巖,中侏羅世塔木蘭溝組灰綠色氣孔—杏仁狀安山巖及少量凝灰巖、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侵入巖較發育,主要有晚侏羅世花崗斑巖,正長斑巖。
Ht14為Mo-W-As-Sb-Cd-Bi-Zn-Au元素組合異常,呈近等軸狀,南側未封閉。異常面積17.66km2。以Mo-W-AsSb異常為主,異常峰值Au2.4×10- 9、Cu81.06×10- 6、Zn163.5×10-6、As264.2×10-6、Sb21.48×10-6、Bi0.77×10-6、W20.2×10-6、Mo62.6×10-6、Cd0.22×10-6(表1)。
Cu-Mo-W-As-Sb異常由三個走向近北北東向的異常組合而成。異常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Mo-W-As-Sb元素異常均進入內帶,其它元素均為外帶。
該異常以Cu、Mo、W異常為主,其次為As、Sb異常,Cu、Mo、W異常面積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主要對Cu、Mo、W異常進行了檢查,高值異常區內巖石出露相對較好,巖性較單一,為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紫灰色角礫凝灰熔巖,見有褐鐵礦化硅化等明顯的礦化蝕變現象,采集褐鐵礦化角礫凝灰巖原巖樣品,Cu0.2%、Mo24.1×10-6。
異常處于北東向莫勒格爾河斷裂帶東南側,沿莫勒格爾河出露有晚侏羅世花崗斑巖,正長斑巖。花崗斑巖在該區是Cu的主要含礦地質體,因此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注意尋找以Cu、Mo、W為主的斑巖型礦床。
4.找礦意義
本區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以北東向、北西向斷裂為主,各斷裂體系多形成于前中生代,中生代以來持續活動,具有繼承性活動的特點,。在676.8~765.3高地發育一組北東向斷裂(F17),長約2km,斷層產狀為150°∠55°,該斷層為壓扭性斷層,沿斷裂巖石較破碎,擠壓片理及斷層泥、裂隙發育;其切割了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地層,控制了海拉爾毛紡廠中生代火山巖盆地,具有多期活動的特征。斷層兩側發育褐鐵礦化、硅化等礦化蝕變現象。
區內三條礦化蝕變帶與Ht14號化探異常及C06-11、C06-13、C06-15高磁異常套合較好,并且處于下營地斷裂附近,區內發育石炭統莫爾根組地層及晚侏羅世花崗斑巖、晚侏羅世石英斑巖等侵入巖發育,已經發現較好的成礦線索,為礦致異常,重點尋找銅多金屬礦床。
該區成礦條件十分有利,加之地質、物探、化探異常特征特別明顯,應結合區內礦化蝕變帶與物探、化探異常調查開展該地區的找礦工作。該區屬于邊疆經濟落后地區,人煙稀少,前人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在該地區開展銅多金屬礦產預查,有取得找礦突破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 1991.
[2]李文國.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6.
[3]邵和明,張履橋.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成礦區(帶)和成礦系列》.
[4]長春地質學院黃薰德等編.地球化學找礦[M].地質出版社, 1986.
[5]馬元林,趙志逸,談艷,等.青海拉陵高里北地區銅多金屬礦找礦前景分析[J].西部資源, 2017(01).
[6]唐鋒,賈恩澤.內蒙古自治區銅礦找礦方向[J].西部資源, 2014(6):174-175.
[7]唐鋒.內蒙古中部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J].西部資源, 2014(6): 178-181.
[8]張鳴,郭輝.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阿其特海爾很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與找礦潛力分析[J].西部資源, 2015(2):174-175.
[9]喬彥波,米凱麟,秦麗超.內蒙古東烏旗溫都敖拉礦區礦化體特征及找礦標志[J].西部資源, 2016(5):44-46.
[10]周富華,徐學員.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道倫達壩銅多金屬礦成礦特征認識和礦體成因初探[J].西部資源, 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