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水稻栽培科學的發展目標已經由追求高產的單一目標 ,發展成為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綜合目標。面對這一新的目標,水稻栽培科學要有新的發展,要有大的作為,必須走精確定量的路子。該文主要從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產量、最佳生育期、培育壯秧、栽秧密度、水肥的定量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進行設計,從而提升水稻的產量與質量。
關鍵詞:精確定量;水稻;栽培;產量
胡敬東. 應用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實現水稻生產水平重大突破[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75.
河南省商城縣位于大別山北麓,淮河以南。全縣耕地面積5.4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近3.34萬公頃,水稻產量占全縣糧年總產量的70%以上。由于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適宜,降水豐沛,種植水稻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條件。
一、良種配良法,探索產量突破的新途徑
為了打破水稻產量徘徊局面,2001年著力從栽培技術上進行創新,在上世紀推廣應用葉齡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歷年的栽培經驗,設計了按葉齡對措施定量的高產栽培模式,包括播期、育秧方法、密度、施肥量與N、P、K比例及水、肥運籌,并進行量化、數字化,符合揚州大學凌啟鴻教授提出的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原理和要求。
2007年凌啟鴻教授專程來商城縣調查確認商城縣精確定量栽培的模式是合理的,各項栽培技術的定量指標是準確的。凌啟鴻教授在秧苗葉齡期和穗肥施用前二個關鍵時期來商城作現場診斷,與我們進行技術合作。2007年9月6日由湖南省科技廳邀請中國栽培作物學會及江蘇、湖北、湖南、河南等專家組成驗收組,通過理論測產復核和實打驗收相結合,確認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859.4 kg,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758.2 kg,比當地平均畝產分別高出250-350 kg。專家組宣布結果后,河南日報記者立即電話采訪了遠在湖南的袁隆平院士,他在電話里激動地說:“全國現在還沒有這么高的產量,我很高興,這859 kg實在太令人鼓舞了,是超級雜交稻生產的重大突破。”
近年來,持續開展“粳稻+小麥”、“中稻+再生稻”畝產噸糧田高產攻關,水稻產量、品質、種植效益實現了新的飛躍,上升到新的水平。
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設計要點(以中秈稻為例)
1、產量設計
根據生產水平、品種的不同,設計畝產750-850 kg以上的秈型雜交稻的產量結構為:有效穗18-20萬穗/畝,穗總粒數180-210粒,結實率90%-95%,千粒重27 g以上,穎花量3500-4000萬朵。近幾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我們設計的產量結構目標,有效穗、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都比較協調,容易實現高產目標。
2、最佳生育期設計
商城縣適宜的秈型雜交稻主推品種從播種到始穗110天,全生育期145-150天。根據秈稻最佳抽穗揚花期日均氣溫27℃左右的要求,將播種期設計在4月10-12日,始穗期7月底,8月5號前齊穗,9月上旬收獲。商城縣7月下旬至8月份日平均氣溫28-25℃,適合水稻揚花灌漿,且結實率和千粒重較好。
3、培育壯秧技術
秧苗在塑盤生長到15-18天后,秧苗移栽到寄秧田(為省勞力,可采取拋撒辦法),寄秧田整平,開溝分廂,寄秧后5天施追肥,活棵后濕潤管理,溝內有水,水不上畦田,寄秧15天開始移栽。
4、精確計算基本苗和栽秧密度
培育高產群體總的指導思想是走小群體、壯個體、爭大穗,提高成穗率的栽培途徑。在基本苗確定上,要盡可能多利用分蘗成穗,根據每畝18-20萬穗的目標和乳苗移栽、兩段壯秧單株能夠平均成穗20-23個作計算,每畝適宜基本苗為8000-9000穴。適當擴大行距,采用33.3 cm×25.0 cm-26.7 cm×26.7 cm,每穴1苗,有利于改善群體中后期的通透條件,充分發揮個體優勢。秧苗生長空間大,根系發達,既能產生更多有效分蘗,在有效分蘗葉齡期夠苗(18-20萬/畝),又能有效控制無效分蘗的發展,分蘗高峰被控制在每畝24-25萬苗左右,成穗率80%以上,實現每畝18-20萬穗,每穗200粒數以上。
5、肥料的精確定量與運籌
商城縣農民稻田施肥習慣于“一炮轟”,即把50 kg碳酸氫銨和50 kg磷肥在栽種前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田中,其余的氮素追肥都在分蘗期全部施完,沒有施穗肥的習慣,造成肥料流失嚴重,利用率低。在示范田中我們根據畝產的850 kg的需氮量和土壤的供氮水平,經測算將每畝的總氮量設定為20 kg左右,并根據促進有效分蘗、控制無效分蘗和攻大穗的要求分階段施用N肥,基蘗肥、穗肥比例為5.7:4.3,并配以P、K肥,N、P、K比例為1:0.5:1。近幾年來,通過精確定量施肥和其它栽培措施,水稻在生產過程中,群體葉色,黑、黃變化明顯,節奏合理,最后反映在莖尖5葉的長度上,葉長序數的排序為倒2、3、1、4、5,符合高產群體葉長的質量指標要求。穗、粒協調,結實率高,實現了預期目標。
6、水稻高產的灌溉技術
根據精確定量節水灌溉的原理,乳苗移栽的苗體小,植傷輕,移栽后及分蘗長葉期間,保持土壤濕潤,增加土壤通氣,達到促跟促蘗的目的。當水稻每畝莖蘗達到15萬時(有效穗的80%),進行曬田(11葉時)。通過曬田促秧苗落黃加快控制分蘗,保證有較高的莖蘗成穗。同時曬田增加土壤氧氣,促進根系發育,達到控蘗又壯根的目的。以后干濕交替,間歇灌溉,以濕為主,盡量減少田面有水層的時間。通過灌水的調控,達到保根、保葉,保持水稻生長后期有三片綠葉。
7、病蟲防治
水稻高產田肥多,葉茂,葉綠,病蟲害易發生,防病治蟲要加倍重視,應根據病蟲害性規律,及時、科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