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秀 趙海 陳潔 高麗偉 張雪蓮 朱良湘 萬鋼 袁申元
摘要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患者baPWV評價的動脈硬化及其影響因素。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將患者分為非中心性肥胖組(組1)和中心性肥胖組(組2)。結果:組2高血壓發生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直接膽紅素、纖維蛋白原、baPWV水平顯著高于組1(P<0.05);組2每天運動時間較組1顯著更少(P<0.05);影響baPWV的主要因素有年齡、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纖維蛋白原及直接膽紅素。結論:中心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病率高,運動治療不達標,血糖、血脂控制較差,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病危險性高。直接膽紅素、纖維蛋白原是影響baPWV的獨立影響因素。
關鍵詞 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動脈廣泛受累的病變,其發生發展最終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肱一踝動脈的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可反映大動脈和中動脈系統的彈性狀態,也是常用的評價動脈硬化的指標。最近有研究發現,內臟脂肪型肥胖與動脈硬化有密切關聯,還會合并出現糖耐量異常、高脂血癥、高血壓等。本研究旨在探討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患者baPWV評價的動脈硬化及影響因素。
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人群來自北京社區糖尿病研究(BCDS)的人群。①入選標準:在轄區內居住>5年、按1999 WHO標準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30-80歲。②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腫瘤、嚴重精神分裂者及踝肱指數(ABI)<0.9者。最后納入本研究管理96例,測定身高、體重及腰圍,計算BMI、腰圍身高比值(WHtR)。根據BMI、WHtR將患者分為非中心性肥胖組(組1)41例和中心性肥胖組(組2)55例。組1中,男性BMI<25 kg/m2且WHtR<0.55,女性BMI<25 kg/m2且WHtR<0.52;組2中,男性BMI≥25 kg/m2且WHtR≥0.55,女性BMI≥25 kg/m2且WHIR≥0.52。
方法:①所有患者進行一般資料及病史采集,應用食物交換(90 kCal/份)方法計算每日總熱量,詢問每天運動時間,應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分。②相關指標測定:包括肝、腎功能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膽紅素、纖維蛋白原。同時進行心電圖、眼底、腹部超聲檢查。③踝肱指數(ASI)及肱-踝動脈的baPWV測定:用全自動動脈硬化診斷裝置(BP-203RPEIII),同時記錄血壓和心率。整個過程均進行嚴格質控。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多元線性回歸用于多個變量的逐步回歸分析。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組1平均年齡(64.1±8.7)歲,平均病程(12.1±7.4)年;組2平均年齡(64.6±8.0)歲,平均病程(13.4±6.7)年。組2的高血壓發生率顯著高于組1(P<0.05),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脂血癥、吸煙的發生率與組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膽紅素、纖維蛋白原、ABI及baPWV的比較:組2的每日運動時間較組1顯著更少(P<0.05)。每天總熱量及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2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直接膽紅素、纖維蛋白原及baPWV水平顯著高于組1(P<0.05),見表2和表3。
影響baPWV的多因素分析:以baPWV的連續變量為因變量,以年齡、糖尿病病程、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膽紅素、纖維蛋白原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患者baPWV的主要因素有年齡(Beta=4.666,P=0.002)、BMI(Beta=5.903,P=0.001)、空腹血糖(Beta=4.996,P=0.002)、糖化血紅蛋白(Beta=2.681,P=0.032)、甘油三酯(Beta=3.921,P=0.006)、纖維蛋白原(Beta=5.129,P=0.001)、直接膽紅素(Beta=-5.143,P=0.001),回歸方程的負相關系數R2=0.783。
討論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組的每天攝人總熱量及自我管理行為評分與非中心性肥胖組無差異,但其運動時間較非肥胖組顯著減少,提示運動治療不達標。高血壓的發生率在中心性肥胖組較非中心性肥胖組更高,同時血糖、血脂控制在中心性肥胖組較差,均提示中心性肥胖者常存在多種代謝紊亂,在代謝綜合征中扮演重要角色。baPWV作為動脈硬化的評價指標在兩組存在顯著差異,中心性肥胖者baPWV水平顯著升高,提示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病危險高。
一些研究認為總膽紅素水平與高血壓、代謝綜合征及糖尿病密切相關,與降低血管抗氧化作用直接相關。本研究總膽紅素水平兩組間無差異,直接膽紅素水平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檢測的樣本量有關,增加樣本量可能會得到更好的詮釋。盡管如此,多元線性回歸結果,直接膽紅素是影響baPWV的獨立因素,提示中心性肥胖人群應當關注膽紅素水平的測定。
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血栓性疾病,是患者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其血栓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纖維蛋白原(FIB)是其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中心性肥胖組的FIB水平較非肥胖組顯著上升,FIB是繼年齡、血糖、血脂影響baPWV的獨立因素,這一變化,即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患者纖溶系統的改變可能源于廣泛的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其對baPWV的長期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中心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病危險高,影響baPWV的獨立因素中包含直接膽紅素、纖維蛋白原,提示關注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更多代謝指標,將有助于降低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