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淳
2008年高考,有一考生在試卷上用文字表達對當前教育的不滿,而10年后,他又重新參加高考,為什么呢?有很多的學者對這種應試教育有很多言論,姑且不論對否,但就目前來看應試教育是最公平最有效率選拔人才的一種形式,誠然,當今的教育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我們應當正確看待。
中國的孩子們背著可以鍛煉出舉重冠軍的書包,徹夜不眠的苦讀,眼鏡度數越來越高,黑色六月的逐漸逼近……這些都讓中國的孩子不堪重負,更殘酷的是,有機會進入名牌大學的幸運兒,有很多人進入社會后,得到的評價竟然是高分低能。
于是便有很多的社會人士呼吁,減輕學生負擔,提倡素質教育,甚至提議取消高考……對于這些建議,姑且不論對與否,如果采取這些措施之后,其后果呢?也許應試教育可能會抹殺掉學生們的個性,也許會使許多生活在這種狀態下的學生痛苦不已,但是這也是唯一公平的競爭,在這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家庭背景、財富等一切都成了虛無,唯一能與他人競爭的便只有自己的努力。同時,高考也為諸多寒門學子提供了跳出龍門的機會,北大保安團的成功逆襲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在這個保安團中,有一半人拿到了大學文憑,有的人成功的考取了研究生,有的甚至成為了博士生導師,改變他們的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被廣受爭議的高考制度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改變自身命運的平臺,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有人或許會說美國、日本的孩子不像中國的孩子這么累,其國內也沒有像中國一樣的高考,但是他們卻是人才輩出,一點不比中國孩子差。聽起來確實也有幾分道理。但美國、日本的孩子學習也并不輕松,在世界一流大學哈佛,牛津等大學,校園里到處都是匆匆趕路的學生,或去圖書館或去教室,校園的長凳上到處都有讀書的學生身影……
“未覺池塘青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對于應試教育、對于高考,不論有多少不同的聲音,但通過高考的一次篩選,給學子們更多學習拼搏的動力,經歷高考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見到風雨之后的彩虹,走進人生的盛夏。高考對于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對于任何一個家庭的孩子,高考都能提供了一個向上的平臺。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