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致宏
(安徽省無為開城中學,安徽 蕪湖)
很難想象,在生物學習中,如果沒有興趣,這些概念、定律、解題思路和方法談何去理解、談何去應用。高中階段,一些學生對抽象的生物學興致不高,甚至厭學生物。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環境氛圍的營造很重要,教師要從趣味化生物知識的呈現上,融入生物實驗和動手體驗過程,拉近師生距離,消除學生生物學習障礙,引導學生從生物學中找到樂趣。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趣味化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從生物學中找到樂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樂學心態。高一階段是生物學興趣培養的關鍵期,學生對新環境充滿好奇,由此來搭建趣味生物課堂,讓學生愿意學習生物。如在學習公式、背誦法則時,可以采用競賽模式,激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同時,生物學中的實驗較多,在這些實驗中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生物現象,理解生物規律,增強科學意識。如學習動量定理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導入實驗:利用一根粉筆,豎立在講桌邊緣的紙條上;然后挑選學生,讓學生抽出紙條,而粉筆不倒。這個實驗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也從中加深了對動量定理的學習與鞏固認識。可見,這些別出心裁的小實驗,往往能夠激活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從中了解生物現象,放飛思想,啟發學生學好生物。
進入高中階段,要求學生逐漸走出初中被動學習的狀態,學會自主學習、自覺學習。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教師也要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覺學習。如果教師仍然以講授為主,講完課程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下去,很多學生會漸漸喪失學習生物的興趣。所以說,教師要擺正心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適當的指導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如在學習“摩擦力”時,傳統教法是教師對摩擦力的條件、摩擦力的特點及計算方法進行講解,而學生負責記筆記,或者做簡單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但這種教學效果不理想。我們通過開展學生分組方式,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結合實驗任務自主做實驗,合作探討并記錄實驗數據。之后,我們提出疑問: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有哪些?由學生進行小組探討,總結各組的觀點,并進行小組間的補充和交流,從而得出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一是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二是接觸的表面不光滑;三是接觸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由此,借助于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學習,不僅將教學內容貫穿其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得出了生物結論,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能夠加深理解“摩擦力”,增強了學習趣味。
生物本身具有較強的實驗性。在生物學課堂上,我們應該關注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找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對于生物學知識,如果平淡無奇地呈現,學生沒有學習熱情,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新課標強調生物教師要注重實驗操作教學,我們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實驗內容,讓學生從中感受生物學的學習樂趣。結合生物學教學重難點知識,引入課堂懸念。如在學習“機械守恒定律”時,我們在課前布置自學任務,然后在上課時,設置實驗環境,讓學生從認識實驗器具、動手操作實驗中猜測實驗的結果;再結合教師實驗,對器械的單擺進行調整,讓學生記錄數值,擺動單擺,做自由落體運動,讓學生觀察單擺運動以及相關數據,從中總結出“機械的運動具有守恒性”。由此,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實驗,從問題到現象,從實驗到結論,增進了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也從中培養了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交流,才能親近教師,才能保持對教師的信任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師完成知識學習。加強師生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不足,發現教學中學生的理解難點,以積極的熱情、高度的責任感來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生物學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生情感。在語言上,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遷移、擬人比喻、生活軼事等來增強課堂吸引力;在課下,教師要關懷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特別是對學困生、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更應該走近他們,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實踐證明,在生物課堂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愉悅的交流氛圍,不僅有助于消解學生對生物的不良心理,還能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先導。生物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興趣的激發,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從生物學中找到快樂,提高生物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