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艷
(湖北省荊州市太湖港管理區太湖港中學,湖北 荊州)
人教版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設計了三節探究活動課,分別是“歷史上的改革與發展”“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和“改革成敗的機遇與條件”。但這三節課都是針對部分具體的改革而言的,沒有從整個改革史的全局出發來設計探究活動課。丁翀老師認為,選修一教材分別對九個改革一一敘述,解釋改革發生的原因、過程、措施及成敗原因等,卻沒能將改革這一人類社會、歷史現象發生的共因及共涉作一個通盤的詮釋與闡述。碎片化的歷史敘述消解了其中或蘊含或明示的解釋,讓九大改革在歷史課堂上變成了一地雞毛。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設計一節針對全部改革的探究活動課。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成分可以分為兩類: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條件,使學生的認知與情緒活動在積極互動的基礎上協調統一、良性循環,產生知情互促的和諧心理狀態,從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基于知情交融的探究活動課,就是要求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從接收、分析信息到思考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中,能夠完全調動情緒和思維能力,而且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從而收獲更多的感悟。
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探究活動課:改革成功的充要條件
【學習目的】
1.了解中外改革的歷史機遇與條件,理解改革成功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抓住歷史提供的機遇。
2.對比不同改革者的個人素質,了解個人素質對改革進程的影響,歸納改革成功者要具備的主要素質。
3.總結改革成功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加深對改革艱巨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樹立改革必勝的信心。
【課前準備】
班級學生分工合作,完成如下任務:
1.梳理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等的歷史條件。
2.搜集整理有關梭倫、商鞅、王安石、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和日本“明治維新三杰”等改革領導人的個人簡歷。
3.整理梭倫改革、商鞅變法、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中所運用的主要策略。
4.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嘗試著提出自己的觀點,看看一次改革要取得成功,應該具備哪些重要條件。
【課堂活動】
改革要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而不能逆時代潮流而動。本環節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引導學生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歸納總結改革出現的歷史機遇和條件,并結合不同改革的具體措施,分析這些措施是否順應時代潮流,是否反映大多數人民的訴求。
主要領導人對改革的成敗至關重要。領導人的素質不僅體現在性格特質上,還體現在政治經驗上。有研究表明,中國光緒集團和日本明治集團的見識不同,政治經驗相差懸殊,致使中、日兩國的變法效果有天壤之別。通過本環節,讓學生了解改革領導人應具備的素質,激發學生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磨煉意志品質的強烈愿望。引導學生思考:一個成功的改革者,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改革成功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改革者總是面臨著兩難選擇。他們一方面必須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以卓有成效的較大幅度的改革來避免外部危機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必須使這種改革的幅度不至于越出某種限度,以避免內部矛盾的激化。操之過急反而會葬送改革。如何掌握改革合適的“度”,是一門真正高超的藝術。所以,改革者推行改革的策略十分重要,要善于寬容和妥協,以寬容和妥協的方式來創造和諧的社會秩序,保障改革的平穩推進。要循序漸進,不要急躁冒進,欲速則不達。建議選取相關材料,讓學生分析改革中的戰略與策略,總結成敗得失,獲得更多感悟。
【課后整理】
學會和同學交換資料,重新整理自己的資料,并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撰寫一篇學習改革史的心得,將大家的觀點盡量整理進來,并分析自己的觀點應當怎樣改進、別人的觀點是否有偏頗之處。
在改革史教學中,我們對改革人物價值觀的挖掘,不能僅僅停留在其個人價值和改革重要性這個層面,更要強調改革人物推行改革的時機、策略、技巧、方法等。要讓學生通過對改革者政治智慧和改革中方法策略的總結與學習,進一步理解改革取得成功的充要條件,并弘揚改革精神,為將來做一個有智慧的改革參與者做好充分準備。從實施效果看,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相互辯論,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真正認識到了改革的艱難,知道改革要獲得成功,不僅需要堅定的目標和意志,還需要正確的策略,而且個人的修養和操守也十分重要。我想這節課一定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這不正是新課改所追求的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