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剛
(甘肅省白銀市藝術中學,甘肅 白銀)
雖然我國很多學校都曾經展開過一系列“中華文化進校園”活動,但是都沒有達到我們預想中的結果,這是因為很多學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中,都存在走過場的現象,只看重活動展開的形式,而忽視了開展活動的目的和內容。膚淺、表面的活動內容讓學生不能夠全面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意義,為后續工作的展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目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專業的教師數量較少,且其他科目的老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和傳統文化教育接觸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就造成了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除此之外,影響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效果的原因還有課程設置不合理,很多學校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都安排得不合理、內容不實用且為學生設置的學習目標不明確,這些原因就會直接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瓶頸”。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先改變領導者和老師的思想。我國所采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很多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都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1]想要讓文化教育活動在高校范圍內更加成功地展開,就需要讓老師和學校領導者不斷完善自身自己傳統文化素質水平,為學生做出榜樣。
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和發展空間,一些學校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在開展傳統教育活動時,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而是讓“傳統文化教育”成為自己招生的噱頭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傳統文化教育的市場化不僅讓廣大家長和學生寒心,還從側面反映出了傳統文化教育被金錢所奴役的現狀,以及我國想要普及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2]
中國現有的傳統文化是歷經時間考驗的精華,它對國人的思想、行動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傳統文化的傳播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想要將傳統文化在中國范圍內大面積的傳播,就需要各類學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和創新,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為后續工作的展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設定不同的實施計劃,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以及不同學校種類之間的差異。比如,相較于普通高中來說,職業高中的孩子對于嚴肅、認真的學術性報告接受能力較低,對于新穎、生動的教育方式接受能力較高,所以在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時,就可以選擇讓學生觀看能夠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或者是讓學生自主編排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并表演。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在互聯網時代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挑戰,我們應該在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創新上下工夫。各個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去接受互聯網,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讓互聯網技術和傳統文化教育二者之間能夠更好地融合。[3]
傳統文化來自于生活,所以傳統文化的教育也要回歸于生活。學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不僅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傳播上,還要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科學引導學生。[4]比如在《三字經》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談談自己對《三字經》中一些內容的看法。
各類高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活動進校園的過程中需要徹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教育理念,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傳統文化弘揚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力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