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輝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第一中學,內蒙古)
當前,素質教育正在全面推進,高中歷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擔著傳播人類及社會發展歷史、傳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思維(時空觀念)、核心方法(史料實證)、核心能力(歷史解釋)、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下面就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分析、探討。
教材是國家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習進度,為在校學生進行專門編輯出版的課本,有科學的編制流程和系統的教學內容安排。所以,不論是從知識構架,還是內容說明方面,都有其編著的意圖和目的,都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依據和保障而服務的,使學生學有所學,用有所用。另外,教材是每位在校學生學習時,統一的參考學習用書,是學生獲取學習歷史知識最直接、最主要的渠道。所以,教師要以歷史教材為出發點,充分利用歷教材中豐富的歷史資料,從不同程度來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此外,教師在以教材開展教學的同時,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進行必要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歷史背景和歷史事實,由表及里,透過歷史紛雜的表象,進行深入、客觀、唯物的認識分析。
語文課程中,會講到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其實,歷史課程的學習過程,更是少不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而且,與語文相比,歷史知識的學習更具“情節性”,更富有史實性。特別是歷史中的時間觀念,尤為關鍵。可以這樣說,離開時間的歷史,就無法稱其為歷史。比如,《歷史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其實,這也是對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時間線梳理過程。正是時間的前后推移,產生了歷史,也使歷史課程的學習變得更具脈絡性和銜接性,使歷史知識更加易于梳理。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這一顯著特點和優勢,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發生的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培養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中,理解社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時局的統一、多樣性等。當然,所有這些,還需教師的精心引導,才能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更加有信心地掌握和梳理,將歷史時間與空間有機聯系為一個整體。
高中歷史學科,作為文科科目,它對學生在歷史閱讀資料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是不亞于語文學科的,而學生只有在讀懂、理解歷史資料的前提下,才能對歷史問題在依據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解釋,透過現象,認識到本質問題。高中的歷史閱讀資料中,常見的有文字型與圖表型。例如: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材料二:“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將又成一粵省之澳門矣”──《粵海關志》。材料三:“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訓》。學生通過閱讀以上給出的三段材料,從文字表層意思中可以獲取到這樣的信息:清政府自認為當朝地大物博,什么都有,所以難免夜郎自大,不把西方各國放在眼里;在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的同時,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商交往勾結生事,危及自己的統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本質分析,學生便不難發現,當時社會,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這種思想的籠罩下,清政府閉關鎖國,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又不能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閉關自守,不思進取,這也是落后挨打的一個原因。由此,再聯系現在的改革開放,想到對外貿易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動蕩、發展、變遷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事件分析,逐步完善自身的思考判斷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將自己對歷史的感知能力延伸至自我成長,及對社會認知上。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在反思歷史的過程中,將其與當今社會聯系在一起,真正實現歷史知識點與當代社會的整合和轉化,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分析歷史,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歷史價值觀。霍去病曾言“匈奴未定,何以為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恩來先生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聽起來是豪言壯語,其實更是一種家國情懷的體現。“五四運動”這場發生在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更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是青年學生為祖國命運擔憂而進行的一場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運動。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家國情懷。
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古今,放眼世界,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使學生用更加唯物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健全、科學和完善,也更具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