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娟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中學)
在藏區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是讓學生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并且激發學習興趣的策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果滲透中西方文化,并對比講解,不但會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學習和進行跨文化交際也有一定的幫助,尤其在藏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藏族學生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英美文化對他們而言更加陌生,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絆腳石。對于他們來說,英美文化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英語詞匯教學僅停留在音、形、義,我們對詞匯背后的文化因素缺乏重視,導致大部分學生即使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英語單詞仍然不能自如地進行日常交流,藏區藏族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更不了解。所以,他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經常會犯各種錯誤,對于他們來說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同等重要。
例如在學習鳳凰(phoenix)這個單詞時,可以滲透這個單詞的中西方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凰是百鳥之王,人們曾用鳳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漢語中鳳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語中phoenix寓意“純潔”,還有“再生、復活”的涵義。
語法教學本來就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由于藏區的學生自身漢語水平有限,老師又不可能用藏語授課,在這種溝通有障礙的情況下,更不可以撇開文化背景知識而單純教授語法,在教授語法的過程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既讓學生掌握了該掌握的語法知識,又能理解英美文化,一舉兩得。例如在講過去時和過去完成時的區別時,我讓學生回味經典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聚焦在歌詞“How I wonder where they’d gone”上,辨析兩種時態的區別后,新編歌詞來練筆。
英語、漢語、藏語是三種不同的語言,藏區的學生若對西方的社會文化因素了解不足,缺乏足夠的背景知識,只憑他們的思維進行判斷推理,就很難掌握運用這門語言。尤其在藏區,必須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說,來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的導入。通過聽說滲透,教師有比較多的方法,并且這些方法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結合教材,可以讓學生聽英文歌曲或者是看英文電影,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出現了《安娜的日記》這篇文章,在學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二戰的電影,就能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面對枯燥乏味的閱讀材料時有興趣將它讀下去。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輸入方式,它在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的培養中起重要的作用。在英語教材中,各個單元都安排了很多篇閱讀材料,有些課文的理解或語法知識的操練也都是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短文形式出現。各個單元涉及的話題材料相當廣泛。尤其在藏區,藏族學生如果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就加大了他們的閱讀難度。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go for it!)Unit10中出現了“yard sale”這個詞,在上這節課之前,可以介紹一下“yard sale”(庭院舊貨出售)這一外國風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文化背景知識是培養英語素質的重要內容,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可以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展,比如在英語國家的一些重要節日時,可以向學生介紹這些節日的由來以及外國人是如何過這些節日的,從多方面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我們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知識才能把文化和語言能力有機結合,才能準確地傳達語言和文化知識,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作為藏區的一名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滲透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展視野,提高英語水平。
[1]戴凡.文化碰撞[M].上海外教社,2003.
[2]張伊娜.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意識目標解讀[J].基礎英語教育,20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