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靈
(山東省淄博市淄博第十五中學)
知識是廣博的、相互聯系的,尤其是語文。課外閱讀是課內學習的延伸與補充。主題閱讀的設置,目的在于拓寬學生閱讀面,打通語文學習的課內和課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足可見主題閱讀開展的必要性。同時,學生閱讀作品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體驗生活,一定的閱讀積累,可以成就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未來。筆者從蘇軾詩詞的內容選擇上談談主題閱讀的開展及意義。
“主題閱讀”就是以教材為主線,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將閱讀方法由課內習得遷移到課外應用,讓閱讀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主題內容的設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教材的單元主題。(2)作者:如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3)文體:同一文體不同作品。(4)題材:同一題材,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寫作角度等。
主題閱讀課需要在一定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展開,因此確定主題后,師生需要圍繞本主題搜集拓展閱讀的材料。可利用網絡、書報、雜志等多種渠道進行搜集,各自準備好后再共同研討,優中選優,最后精選出課上用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文本形式,也可以增加一些歌曲、圖片、錄音、視頻等,但要符合主題要求,注意選材角度、寫法風格的多樣性,并注意切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體驗。
學生在搜集材料的同時,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閱讀,正式上課前便對本主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知識儲備,無形中得到了知識的滋養,思路也會變得開闊。
例如,在選擇將蘇軾的詩詞作為一個主題開展的原因是,他不僅是文學全才,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詩詞卻博大精深、曠達豪放,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個“鳳毛麟角式的人物”。
而蘇軾的詩詞文,流傳于后世的比較多,讓學生閱讀什么?或達到什么樣的閱讀目標?成了備課初期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基于學生的閱讀期待,語文教學的需要,鑒于蘇軾在文學史的地位和其人格對后世的影響,我在定位本課目標時,更多關注蘇軾的生存智慧對學生人格的選擇和重構的積極意義,希望學生通過閱讀詩詞,感受蘇軾的人格魅力,內化蘇軾樂觀通透的人生態度為自我的人生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閱讀蘇軾的詩詞,可以賞鑒其曠達的人生,對話文本,也是在關照自己,感悟自己的人生。同時,也想借此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及寫作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大量閱讀相關作品后,此時,一堂閱讀展示課或讀書交流會等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還會在碰撞和交流中達到深閱讀的層次。
一節課時間,如果對其中某一篇文章精讀細品,就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更多的內容;如果在一節課內賞析幾篇文章,就會出現蜻蜓點水式的泛泛而讀、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的現象。所以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上可以大膽取舍,靈活整合,并且通過朗讀感知、語句品析、比較閱讀、作批注等方法,充分閱讀文本。環節的設計可以靈活多樣,目的是讓學生在實現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又有所感悟和收獲。
如蘇軾的詩詞閱讀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賞析詩詞、解讀蘇軾,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如果設計得太宏大,就可能會脫離學情,并且我認為,一堂課的設計就像寫文章,所以,我就將“以小見大”的手法運用于課的設計中,最終定下以《定風波》的賞析為核心,展現蘇軾曠達的一生的設計思路。為了實現閱讀課的寬度、廣度與深度,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展示蘇軾面對人生逆境時的那種曠達自如的胸懷,我在《定風波》每一句的賞析上,加入了詩詞對比閱讀以及鏈接資料,力求在拓展與對比中,完善這首詞的賞析,立體蘇軾的人生。
主題閱讀,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師生共同閱讀經典,可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其實是讀者與智者的對話,收獲的是人生的啟迪。
通過蘇軾詩詞主題閱讀的開展,學生了解了蘇軾坎坷的一生,掌握了詩詞鑒賞的方法,感受到了一個文化名人曠達的胸襟,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一根標尺,丈量著以后的腳步,我想,這些才是課的最大意義。
總之,“主題閱讀”是在遵循語文自身規律的基礎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從語文教育的角度講,學生的語文素養很大程度上是在閱讀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課內,七分筑塔在課外。”主題閱讀,不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更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一種有生命力的閱讀方式。
[1]劉憲華,于永正,路恕.主題閱讀三人行[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劉書林.初中語文主題拓展閱讀[M].廣州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