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兵
(甘肅省徽縣第一中學)
自2010年甘肅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后,信息技術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不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程實施,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得到相應的發展。而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能力參差不齊,以及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愛好不同等原因,采用統一教學的模式在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對授課內容“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出現輕視和厭學的心態,信息技術課程被忽視,被邊緣化,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因材擇學,是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實施新課程改革后,課程內容分必修和選修。從課程設置來看,在完成必修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按照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練習。在教學中,應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這為分層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提供了實踐基礎。
分層教學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高一年級開課之初,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調查問卷和做往年學業水平測試試題等措施,詳細、全面地了解本班級每個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按信息技術能力把學生分成基礎級、提高級兩個層次。讓同一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組員組成信息技術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既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更濃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
在教學中學生分層分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重新分層分組,既“動態分層分組”。讓學生認為自己的層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避免小組內組員固化,使部分學生產生學習依賴心理。
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對基礎級學生,教學目標不能過高,以教學大綱為主,培養其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逐步掌握教學內容,順利完成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對于提高級學生,要求他們不僅能夠掌握教材內容,還應能拓展信息技術知識視野,對教學大綱之外的知識有所涉及,應著重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
實施分層教學,對教師備課要求也更高。同一節課,既要完成教學內容,又要左右兼顧,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需求,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有所長,這就要求教師“同課異質”進行備課。按學生層次的不同,在教學內容的縱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
增加了教師講課的跨度和深度,使備課層面拉寬、難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師要開拓知識的更大空間。精通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吃透新課程目標,駕馭課堂。以淵博的知識和教學藝術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筆者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把教學環節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共學”階段,以本節課基礎知識點為主,對兩個層次的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關注基礎級學生,在知識點講授,練習指導中以他們為主,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以講授法、演示法為主。讓每位學生都能掌握。第二階段,“分層”階段。“共學”階段完成后,可以給基礎級學生布置課堂練習,進行強化訓練。而對提高級學生,因材施教,進行拓展知識點的教學。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學中以提高級學生為主,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1)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有課堂表現的機會,做到“水平高的放手走,水平低的扶著走”;(2)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多讓學生自主練習,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實施分層教學后,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知識需求,既讓部分學生“吃得飽”,又讓部分學生“吃得好”,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從被動學到主動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更活躍。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學有所長,學有所成,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同時,分層教學增加了教師授課的跨度和深度,使備課工作量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師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和開拓本學科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以更淵博的知識和教學藝術滿足學生求知欲,這有利于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
[1]袁海輪.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隱性分層的教學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6(15).
[2]陳緋.立足學科 分層教學:也談初中信息技術課中分層教學的有效運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