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秋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不久前,聽了一位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的公開課,開課的內容是初二教材中“學會休閑”一課。課件很精美,圖文并茂,音樂優美,老師講得也是激情飛揚,漸入佳境。可是聽了一會兒,我就忍不住走神了,總是要不停地提醒自己集中精神。再看周圍的學生,也早就左顧右盼、呵欠連天了。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回歸為課堂的主體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做較有收效。
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它指引著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最終的教學評價。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一定要貼合學生的實際,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很多內容涉及的知識目標并不是很多,初一、初二道德與法治教材更偏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引導。而且教了幾年,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感興趣的,永遠只是跟分數有關的因素。與其這樣,不如明確目標,就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來講,教師做好場外指導。比如初一道德與法治第22課“依法進行自我保護”,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教學設計,比如火災中如何自我保護,失足落水如何自我保護等。這些話題離學生并不遙遠,他們有話可說,也有事可做,所以課堂完全就交給他們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徹底領悟了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學到了不少自我保護的知識,這種寓情理于現實中的教法,將大大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樣的課上起來也會行云流水、自然流暢。
教學的預設和生成是教師關注的一個重點。教案的設計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思想較為活躍,我們無法預設每一個教育對象的變化性。因此,教師就必須要有基于教學目標基礎上的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的應變能力,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集聚點,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教師不僅要提高對可預設的教學設計的靈活掌控能力,更要注重提高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應變能力。
例如,初一年級的法律知識部分,上這些課之前一定要先為自己“充電”,因為隨著法律知識的普及,孩子們的頭腦中也有了些許法治意識,但是都屬于對法律常識的一些表層理解。所以課堂討論的時候很多孩子的發言都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有的學生問起了有關正當防衛的問題。對于這些知識性較強的內容,教師必須課前做大量的自我充實工作,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理解作充分的預設,敢于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正面交鋒,善于捕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拿著教案唱“獨角戲”,這樣的課對教、學雙方來說才會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
教材是教與學的工具,它的結構與思路的系統性較強,但缺乏靈活性,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思想容易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的快速掌握,教師在講解的時候,思路也總是受到約束,案例分析過于教條,講出來的知識點也不利于學生“快速消化”。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在教材要求主線不變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調整,大膽“解剖”“重組”教材,淺顯易懂感性導入,適度深入理性導出,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狀態,一些非原則性的知識點可以適當淡化。
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板書一直是大家較為忽略的環節,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逐漸被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內容豐富、變幻動感的PPT。毋庸置疑,多媒體帶來了課堂教學信息的大容量擴充,但變幻的幻燈片終究無法取代黑板板書帶給學生的直觀感受和安靜思考。板書設計是一堂課教學內容的濃縮和精華,反映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思路。而板書設計的多樣化也是抓住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聽課效率的一個法寶。
板書的設計首先要深挖教材,把握重點,包括能引導學生思路發展的內容,如必要的標題、問題的銜接和核心點。板書中還要有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內容,能引導學生產生聯想、便于記憶的內容,如對課業結構的提煉等。現在板書更多的是對PPT的一種輔助,也是對本課內容的一個總結和提煉,所以要掌握情況,有的放矢;講寫結合,相得益彰;主輔相隨,語言準確,啟發性強。一堂精彩的課,一個完美的板書一定是一個畫龍點睛之筆。
從那次聽完同事的公開課之后,我一邊思考一邊實踐,慢慢地我的課堂“活”了起來,學生不再“怕”上課而是“盼”上課,以上四點也是近階段實踐經驗的一個心得體會。總之,要告別課堂上“冰火兩重天”的尷尬,上一堂令自己和學生都滿意的思想政治課,思品教師課后下的功夫一定要比別人多,每一堂課的精心打磨,都要把上述四個環節做到位、做精細。我堅信,只要肯動腦筋敢于嘗試,教學中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