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妙鴻
(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中學,廣西 河池)
多媒體技術隨著現代科技技術的進步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得到廣泛運用,其中包括教育領域。多媒體技術集音、像、光等技術于一體,可以作為教師用來創設可視化教學情境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初中音樂教學之中,可以讓課堂教學活動富有生機,還能幫助學生對自身的音樂技能進行進一步鞏固,此外還能拓展課堂教學容量,實現學生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的提升。
音樂教學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如果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低,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音樂教師要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往往以自己為中心,經常是直接將樂理知識傳授給學生,整節課采取的就是音樂教師領唱、學生跟唱的模式,教學氛圍沉悶、枯燥,學生為了學習而去學習,存在應付心理,主體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被調動,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改善這一局面,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聲像具備、圖文并茂的特點,將音樂的魅力給學生展現出來,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強烈的向往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適當放低自己的身段,將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多聽學生的意見,從而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為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打好基礎。
多媒體技術集聲、像、光等多種技術于一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將語言無法描繪出來的意境和景象以音頻、視頻、圖像以及圖片等方式直觀化、立體性、動態化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作者的心情,從而真真切切感受到作品的美。例如,在教學《春江花月夜》這首樂曲的時候,筆者將這首樂曲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開頭、高潮和結尾,針對每一個部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一個情境,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樂器表達的情緒以及每段樂曲的速度和力度等。如開頭部分,筆者給學生展示日出東山、夕陽西下、夜色朦朧的景致,這部分音樂情緒優美、速度漸快、力度自由,學生可以初步感受樂曲之美。針對樂曲的高潮部分,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野鴨戲水、游客歡樂、江濤洶涌的畫面,這部分音樂情緒熱烈歡快、音樂速度漸快、力度漸強,學生對樂曲的力量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在樂曲結尾部分,筆者利用多媒體設置野鴨憩息、歸舟遠去的畫面,這部分音樂舒緩而輕柔,可以引導學生沉浸在美的想象之中,從而實現對樂曲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在多媒體創造的情境之中,學生可以獲得美的感受與體驗,與作品融為一體,并且陶醉其中,其音樂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音樂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僅僅靠教材上的知識點是很難實現的,必須要引導學生欣賞豐富的、多樣的音樂作品,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特點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此拓寬課堂教學容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優化。例如,在給學生講解《青春舞曲》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筆者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講解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建筑特點和民族特色,帶領學生熟悉并掌握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在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再進行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樂曲。在講解完《青春舞曲》之后,筆者還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達坂城的姑娘》《我們新疆好地方》等一些新疆特色音樂,讓學生對新疆的音樂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體驗。這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鑒賞能力,還能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不斷普及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應當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發展趨勢大力引進諸如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育技術,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此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實現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和音樂課堂教學效益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