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修敏
(江蘇省宿遷中學,江蘇 宿遷)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高中課程標準對英語學科教學目標做出了如下解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與使用英語的能力,實現學用結合,促進積極思維與有效表達,學會使用英語獲取、處理信息及分析與解決問題。”
通過對此內容的解讀我們可以將培養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展開可分為以下層次:
語言理解與應用是英語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理解分為兩個方面,對所聽到的語言能夠理解;對所看到的文字能夠理解。語言理解時語言應用的基礎,通過兩方面的語言理解,人才能獲取信息,在腦中通過邏輯思維的加工,形成完整的語言在通過讀寫、發聲來完成整個交流過程。
思維發展與提升具體來講即是:形象思維能力。通過英語閱讀獲取語言和文字形象的直覺體驗后,在鑒賞、表達、交流、總結中運用聯想與想象,豐富自身對單詞形象的理解。培養辨識、分析、比較、歸納總結能力,并且能夠圍繞自身的觀點對事物進行評價與解釋。
通過英語學習可以對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得以深入了解,從這些蘊含大量人文精神的文字中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同時,英文與中文具有的文化差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對待差異包容的處世態度,同時有利于學生開拓眼界,提升文化交際能力,適應世界一體化進程。
跨文化意識通常是用于對外來知識學習時所需要帶有的一種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認識,也就是說當面對不同的文化時能夠快速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并在學習中保持這種差異感來調整自身的語言理解與語言產出的一種自覺。
一般來說跨文化意識具有幾種不同的層次,包括:認識到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認識到與自身文化知識相反卻無法用本國文化來解釋的文化特征;能夠通過理性分析獲取對差異文化特征的認知;從異文化國民眾的角度來解釋與使用異文化。這幾個層次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最終對異文化能夠用其所在地文化來進行解釋與使用是跨文化意識樹立的最終目的,這就需要使用者具有“移情”與“文化融入”的能力。
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英語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的培養而獲得使用英語與英語國家民眾進行交流的能力,可以說英語學習就是在學習一種非本國文化背景的語言知識,這就需要首先對兩國文化差異保持敏感性,樹立跨文化意識,關注兩國詞匯用法、語言習慣、句式構造等不同,再進一步對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人生觀得以深入了解,才能真正達到文化交流與語言使用的目的。
由于跨文化意識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因此培養與傳播跨文化意識對于英語學科教學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現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與傳播呢?本文提出如下措施: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對于高中英語教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自身首先應當樹立跨文化意識,在備課時注意將教學內容中的中外文化差異做講解,或在課堂講授中以中外文化差異的知識作為導入點,來提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逐漸培養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進行異文化學習的基礎,只有將基礎打好打牢才能更為高效地進入接下來的學習階段,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教師可以增加以跨文化意識培養與傳播為主題的體驗教學,運用英語角、角色扮演、經典英文話劇表演等方式來為學生提供異文化環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不同,從而達到培養與傳統跨文化意識的目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高中英語教材中也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差異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對教材中有關中英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以專題教學或滲透式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輸,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播并培養其跨文化意識。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高中英語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為主,而核心素養中包含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且英語學科學習本就是對異文化的學習,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高中英語教學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當樹立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增加異文化的體驗教學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相關題材,以傳播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后真正做到具有英語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