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獅弟
(福建省福鼎市民族中學)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這是一套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育人目標體系。要達成這一目標體系關鍵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轉化與實施?;诤诵乃仞B的初中生物學科課堂教學,要高度重視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就要既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突出生命觀念這一生物學科本質精神的培養,更要注重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的培養,特別是要加強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命個體的存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全面而又個性化的教育,讓學生從心靈上覺悟,從而追求個體生命的價值。初中生物課堂還要將學科知識生活化,捕捉學生身邊的生物學知識,通過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陶冶學生情操,獲得生物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生物課堂的生活性。初中生物課堂還要構建好教師和學生群體以及課堂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服務者、促進者和合作者,保持好教師與學生生之間、教師與教材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基礎與創新之間的“生態平衡”,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維護學生心理平衡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諧發展。那么教師應該如何以學生為主體來教學呢?我們拿“細胞的分裂產生新細胞”的教學來進行舉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直接把細胞通過生長使體積變大、通過分裂使數目變多以及細胞的分裂過程僅就課本的圖示進行圖解說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只要求學生聽講、記筆記,形式枯燥,教學氛圍也比較沉悶,教學效果肯定也不理想。教師可以先應用多媒體展示幾個問題情境,例如,“一個人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發育,從小長大的過程中細胞發生什么變化?”“一粒種子成長一棵參天大樹細胞發生什么變化”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進行自主預習、合作探究,之后教師再和學生就這幾個問題進行討論,并通過多媒體視頻給學生展示細胞分裂的動態過程,然后再總結學習成果。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充分體現課堂的生命性、生活性和生態性,就能更好地落實生物學科生命觀念的培養,達成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初中生物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科基本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要讓學生學習和領會探究的過程,進行必要的探究活動。教師應當創造條件努力完成課內要求的探究活動,通過積極創設情境、精心安排教學環節,讓學生思考、體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領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質疑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們還要充分開發課內外的生物科學發展史、生物學家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學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啟發引導學生按照科學探究的規律來組織學習活動,訓練理性思維,養成科學的態度。例如,在進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的過程講解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感悟和收獲,明白了遇到困難切忌焦躁,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又如,在進行“顯微鏡的使用”的教學時,如果教師沒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實驗,而是告訴他們“如何操作顯微鏡”的話,學生并不能了解顯微鏡使用有哪幾步、每一步的注意事項是什么等等,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在實驗中總結出顯微鏡使用的原理、注意事項。這樣讓學生手腦并用,就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在“做”科學中獲得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素養的提升。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再扎實、教學活動再豐富,也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教師要領悟和秉持開放性的精神,創造性地教。重視教材中課外閱讀欄目的拓展功能,引導學生在課后、課余加強閱讀和探究,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的價值,深化人文精神。也要適當布置一些課外探究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例如,認識校園中的生物、制作動植物標本、制作葉脈書簽等等?;蛘吒鶕W生意愿,開展學生社團第二課堂和興趣小組活動,積極為學生提供走進社區、走向社會的生物主題實踐體驗機會,讓學生參與社會、參與實踐,培養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品格和能力。例如,設計食堂食品安全建議、垃圾及污水處理、母親河水質檢測調查等。學生只有把知識遷移到生活,把目光投向社會,才易于激發出社會責任感,在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人的道路上,更具積極性、主動性和內驅力。
總之,初中生物課程擔負著讓學生習得生物學基本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能力,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打下堅實基礎的使命和任務。通過初中生物教學實踐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需要我們初中生物教師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努力。
陳小穎.生物核心素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培養探討[J].新課程,201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