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音樂之美

2018-02-24 16:34:24林戈爾
音樂探索 2018年1期
關鍵詞:音響音色音樂

前 言

樂之美,既是一個美學理論的思辨問題,也是一個藝術實踐的經驗問題,前者多傾向于音樂審美的抽象哲學思考,后者則更關注音樂審美的實際體驗。本文以音樂的實踐行為、實用范圍與實際體驗為依據,尤以筆者多年游藝于音樂創作與教學所積累的思考為主,從直觀的感受中把握音樂之美的客觀實在性,在微觀的、差異性體驗要素上,對音樂之美的特殊質料進行直觀體驗式的分類與認知闡述。

一、音樂之美,滋潤心田

音樂的傳統概念,即是樂音的有序組合,而樂音的和諧美好是由人的聽覺感悟的。通過“能聽懂音樂的耳朵”,音樂直達人們的心靈深處,使心靈之水蕩漾出美好的漣漪,給精神以慰藉、溫暖和激蕩,使情緒得到調整和升華,從而提升人文素質和思想修為,讓與生俱來的美好向往之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并由此促進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長,使原本平淡的生活變得多彩且精彩。音樂的呈現大致分為器樂和聲樂兩種方式。器樂是通過人所操控、掌握和支配的樂器來表達情感、描繪畫面、敘述故事,因此它的表達是間隔的、中介的、不直接的,但也不乏感人的力量。聲樂是人以其本身的器官發音來表達情感、描繪畫面和敘述故事。人聲與人們是最近距離的情感打動(作為“樂器”表現的人聲除外),因此,它也是最為打動人的形式之一。加上文學語言的滲入,聲樂就更能具體地表述一段情感、一個情節或一個故事,也就更加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我們一般把這種形式定位為“音樂文學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講的歌曲作品。

二、音韻之美,悅人容顏

音樂的抒發貴在音韻。音韻之美能悅人心身,那些或抒情或熱情或激情的音樂旋律(當然也包括其他構成要素)淡淡地流淌,熱切地展現,奔騰地揮灑,給人們帶來多種色彩的、多種情緒的、多種動態的、多重形象的精神層面的享受,而這種享受無疑會對人們的感官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音樂也會給人的心靈帶來慰藉,當這種作用由內而外產生積極作用時即可達到悅人容顏的效果,甚至可以使人心花怒放。音韻的美,足以悅人,可以悅人,應該悅人,這是音樂存在的基本功能、基本條件和基本方式;然而,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國家的區別和民族審美習慣等等綜合因素的存在,音韻的展示是有區別的,對音韻的接受也是有差異的。基于此,音樂工作者應該努力創作出適應中華民族需求的、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的、符合中國人民審美習慣的、能夠在中國人民心中產生共鳴的優秀的音樂作品。這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質、中國特色的充滿中國音韻的優秀音樂作品能讓人們在愉悅的審美過程中喜形于色、歡范于顏,從而達到悅人容顏、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進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三、音律之美,順其氣蘊

音律在這里是指樂音排列時不同的律制所使用的音高關系,同時也指樂音匯聚時產生的相互關系(包括平均律,純律等存在方式)。這種律制的展呈是有序的安排,或音階或小跳或大跳形成的音樂的各種波形呈現,因音律的不同會給人以不盡相同的順氣增蘊的功效,使聽者能有節律地呼吸,進而達到身心氣蘊順通的佳境。音律本身的區別亦可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如純律一般在弦樂及部分管樂表達之中,給人更細致、更貼切、更生動的音響印象;平均律主要在鍵盤樂器上使用,給人以更均衡、更平穩、更協調的體驗,在多聲部音樂的構成之中有更為規律、有序、相互均等的表達。我國一些民族民間的樂器或人聲使用的律制是比較多樣的,在音樂多聲樣式中的結合也是具有獨特魅力的,如貴州的民族大鼓等。因此,音樂呈現給人一種色彩鮮明、特色明顯、風格獨特的美好享受,亦有順其氣蘊的功效。

四、音色之美,五彩斑斕

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之色彩描述,其實是一個借用詞匯,它源于美術領域的專業用語。音樂的色彩是通過聽覺對聲音或明或暗、或強或弱、或濃或淡的音色感受所形成的或綜合或單一的種種聽覺感受,來達到類似欣賞美術作品時因真實色彩的區別進而體悟審美的感受。通過正確的音樂專業技術手段,音樂可以為人們呈現出豐富的、多樣的、斑斕的聽覺審美色彩。而這些音樂色彩的構成可能有多種因素:樂器的不同,樂器本身音域的不同,樂器相互組合的不同和樂器數量的不同而產生的音量的不同;樂器本身的音量不同,樂器演奏對音量、音色等因素的人為控制不同,從而產生出不同的、多元的、綜合的、異樣的、鮮活的音樂色彩呈現,它們一定是五彩斑斕的。音色的區分按交響樂隊聲部的組別和人聲男女聲部、高中低的聲部設置區別,可以有各色區別的板塊劃分,如:銅管組基本上是堅強、明亮、有力度的音色,而木管組則可能是柔和、歡暢、圓通的印象,弦樂組總體上是抒情、溫婉、柔美的音色基調。它們之間無窮盡的組合又會產生出無窮的色彩變化。

五、音場之美,視野擴寬

在音樂的表達呈現過程中,無論是大型歌劇、交響樂,還是室內樂、小型樂隊編制亦或是聲樂的合唱、獨唱,它都會形成一個“音場”,而處在這個“音場”當中的聽眾身臨其境,置身其中(主要是指在專門的音樂廳當中),就會被這個“音場”的展現而打動,產生相應的共鳴。這時的聽眾本身也可能是這個音場的物理組成部分,不自覺地參與了這個“音場”的物理振動過程,同時也作為局外人對這個“音場”產生共鳴的美好音響進行審美體驗。聽眾的情緒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心靈隨著音樂變化產生情感的漣漪,甚至在視覺上對音樂廳建筑和樂隊演奏家們表演過程之中的動態產生視覺審美,這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審美滿足。音樂的鳴響產生這個散發性“音場”,而這種散發性包括了音響的散發、氛圍的散發、視覺感受的散發,以及聽眾之間相互情緒影響的散發等等現象。這個“音場”的感染力以及“視野”的擴寬即在此意當中。這個“音場”可以使人們產生音樂本體以外的聯想,亦或叫做音響的沖擊波,它會波及到無限廣闊的心靈天地之間,把人們帶到超越音樂本身的原始意境之外,使聽者的聽覺“視野”無限擴張,這就是筆者形容為主動聯想式的音響欣賞方式帶來的驚喜。

六、音響之美,耳鳴和園

音樂最終是以一個個不同結構的音響狀態呈現給聽眾的,而一個個不同的音響狀態給人以不同的音響審美滲透和感染,體現不同的質感、量感和美感,然后讓人們從中體悟心靈審美的過程。非專業聽眾不可能深入研究一首樂曲的構成,亦或一些技術手段的運用,他們評價一段音樂一般是從聽覺的直觀感受出發,進行相對主觀的聽覺區別。音樂的聽覺感受說簡亦簡,說繁亦繁,有時,甚至就是“好聽”二字亦可說是聽覺的美感體悟,即耳鳴和園。音樂的傳統理念是以樂音為主要表達方式和呈現手段的,它們應該是悅耳的、順耳的、受聽的、和諧的。但是,現在的一些前沿音樂創作中出現了不少的非樂音構成,初步地、表象地、一般地講是為了陪襯、烘托樂音的美好。如果通篇均為非樂音構成,那就是由另外的音樂創作理念來支撐的行動了,可能是“一切物理的發音均為音樂”理念的表現。這是對傳統音樂創作理念的一種顛覆和反叛,但是這種反叛是一種學術的探索,這樣的顛覆也許是音樂文化的一種進步,音樂創作者應該學習和掌握這樣的理念,促使自己的創作手段多樣化、多元化、多層化,以適應各種風格樣式的創作需求。而聽眾也應該包容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且通過對近現代音樂的欣賞來提升自己理解、體悟、領略多種音樂樣式的能力。因此,聽眾應鍛煉自己的聽辨能力,使耳朵不但能夠聽懂音樂,而且能夠聽懂和適應多種音樂風格,如此方能更多地領略音樂的美好,以及它發出的具有神奇色彩的斑斕絢麗的音響。

七、音節之美,血脈同感

音樂的重要構成元素——節奏——是表現音樂內容的重要因素,它或舒緩或激越或悠長或鏗鏘,與人的血液流淌和心臟跳動及呼吸起伏有共同之處。因此,音樂應以鮮明的節奏之美來感染聽眾,讓聽眾感受到由音樂節奏所承載的旋律、和聲、復調等其他音樂元素。節奏這一重要構成元素就如同人體的骨骼一般堅強地支撐著音樂的整個“身軀”,在節奏或單純或多元狀態的支撐下形成綜合的、整體的、全面的、豐滿的音樂呈現。有時,在沒有音高樂器(包括人聲)進入的狀態下,無音高樂器本身或單獨或組合構成表達的主要元素,也會給人以生動的藝術感染,滾奏、點奏、顫奏、碰奏、擦奏等打擊樂器特有的不同的演奏方式也會給人以或點或線或面的不同的節奏感覺和藝術感染力。更有甚者,在音樂短暫停頓處于無聲狀態時,也會給人以節奏之感,因為人們心中的節奏律動始終不會停止。音樂的節奏由于它的疏與密、強與弱、快與慢等要素的作用,會給人提供不同的音樂感知度、音樂感染力和音樂的動力感。通過這些要素的有機結合,音樂能塑造各種不同的自然形態和藝術形象,而這些生動的形象會對人們的音樂感知器官產生影響。通過聽覺的感知,音樂直抵人們的心靈深處,描繪出生動的自然形態和感人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有的放矢的審美目標。再者,由于音樂信息的不專指性、不具象性和不確定性,它還可以讓人們通過一部作品的欣賞產生出非常離譜、離奇的音樂情感體驗。人們的主觀想象力是無止境的,因此,音樂給人的體悟也可以是無窮寬泛、多元、多彩和多種的呈現。這就是音樂為人們提供的發揮主動想象力的廣闊空間。

八、音高之美,流水高山

“音的高低”是人們識別音樂的一個重要因素。高音區的音樂給人的印象可能是飄逸的、清澈的、高冷的。由高至中低音區的起伏回蕩,或由高至低順暢委婉的下行滑動會給人一種高山流水般舒暢的感覺,足以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如果高音區聚集的是密集的、快速的、響亮的音樂元素,則可以是青春的、靚麗的、活潑的情緒表達;如果音樂是如泣如訴般慘淡,是悠長曲折的流動,是破裂的音色表現,亦可以給人以苦難深重、情緒沉重、幽怨悲切之感。在音樂的呈現中,音區的劃分亦是有基本情緒區別的。高音區與低音區的呈現也可能有縱深感上的區別,明亮的高音一般會給人以相對近前的音響感受,而低音區陰沉的音響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向朦朧的遠方……然而因為構造的不同,各種樂器的高音區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和情緒,如在低音樂器的高音區表現音樂屬于它的非正常音區,其情緒可能是撕心裂肺的哭訴與吶喊,而高音樂器的高音區正好是優質音區,會使樂器發出優質的振動頻率,比如長笛的高音可以在抒情的律動中表現美好、積極的情緒,如果是顆粒性的音樂呈現,可能會很好地表現出如小鳥鳴叫、童聲歌唱等活潑輕盈的音樂形象。

九、音流之美,溪淌潺潺

音流一詞的專業解釋是一組音群在自然有機地流動,木管樂器或弦樂隊的演奏均可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音樂本身比較和諧,音符的時值也不太密集的話,它們的流淌應該給人們留下溪水潺潺的印象。但印象,僅僅是印象,因為音樂的意象式、意會式、意韻式的表達有別于美術的直觀表達,不會給人十分具象的畫面呈現。即便是美術具象畫面的審美過程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可以得出見仁見智的審美體會。音流的另一個解釋是情感表達的人文狀態,它可以區別于撞擊式的、轟炸式的、爭吵式的、各自為陣式的、相互沖擊式的表達方式,而是以流淌的狀態,向人們娓娓道來、深情訴說、溫婉表白。還有一種在音流概念之下的變異狀態,且稱之為“音色流”狀態,它亦分為兩種形態。第一,音樂旋律本身呈音階式、和弦分解式、自由展衍式的狀態流動,在該旋律中,使用不同音色的樂器或不同聲部的人聲分別擔任旋律局部的演奏。因此,一段旋律的色彩呈現出不同的色素,可以使之“五光十色”化。第二,音樂是一個固定的相對靜止的呈現,但可使用不同的樂器或人聲的不同聲部將其不斷替換,使之達到音樂本身不變而音色不斷變化狀態,這就是現代音樂當中經常提到的 “音色旋律”的概念了。本文把它歸納為“音流之美”的變異狀態——“音色流”狀態。

十、音滯之美,顧本成團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是中醫判斷血脈是否通暢、身體是否舒適的常用話語。停滯的音樂雖然也是缺乏流動的,甚至是固化的狀態,但這種狀態給人的審美體驗有時也具備一種特殊的感人力量。凝固,或許代表著穩定、原地不動的呈現,亦或讓人感受到一種堅定不移的氣質存在。某一種音樂元素長時間的滯留可能給人造成“以不變應萬變”的體驗,如帕薩卡利亞的固定低音,處于上聲部的旋律不斷變化,而低音的主題一直不變,似乎也表現出一種堅持、堅定與堅守。然而,從縱向的音響構成上講,“滯留”也許意味著抱團,抱團即綜合,綜合即隨想為多元,多元則可以解釋為“不動之動感” “不重之重感” “不張揚之成就感”如此等等,它所指向的情緒亦是積極的。音樂是可以加入主動審美想象并且最能適應主動審美想象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許是因為它的“無形” “天像”與“無影”甚至于有時的“無聲”。音的滯留還可以寬泛一些來理解,它可能呈現出一種“原地打轉”的漩渦狀態,這也是一種滯留現象:任其它的音樂構成元素變化,其中的某一元素如旋律,無論處于哪一個音區、音域或音層,它總是自顧自地“原地打轉”,這樣的音樂表達或可使人感受到“雖不堅定,但不動搖”的韌性,或不是自以為是的、自鳴得意的、自我欣賞的執著精神的表現。還有一種可能把螺旋式的上升和下降也納入“音滯”狀態。看似“原地打轉”的音樂材料,在有意無意之間,在不知不覺之中,在羞羞答答的朦朧狀態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改變了狀態,甚至改變得面目全非!

十一、音聚之美,和諧溫暖

在交響音樂中,各種樂器聲部組有機地排列、組合、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合唱音樂中各種人聲聲部有機地安排、融匯、聚集在一起,由于它們的音色相互融合、聲部安排高低有序,力度相互支撐或柔化或堅硬或明暗相加……這樣的聚集會產生一種綜合的“和音力” “聚音塊” “厚音層”。這種合力的效果無疑是豐滿的、絢麗的、豐富的、厚實的、廣泛的、寬闊的,或許這種綜合狀態正是交響樂存在的標志和定義,而它給人最大的審美感受應該是和諧而溫暖并且多彩的。交響一詞的解釋,可以是“和而不同”的概念引申。它們雖然和在一起,但各種樂器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氣質、不同的演奏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又堅持著各自的節操、各自的特性、各自的本真。無疑,這種“和而不同”的相聚是生動的、厚重的、光彩的、豐滿的,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之后引起的化學反應的結果。這種從樂隊織體的單一音色到同組別的復合音色,再到跨組別的混合音色的過程其實就是“化學反應”的過程,要逐一描述出每一種音色變化的具體狀態無疑是困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音的聚合所產生的多重、多種、多層的樂隊音響的變化,一定是從單向走向多元,它的呈現給人們提供了多味的音樂色彩圖畫,是欣賞音樂的重要人文取向和愉悅導向。

十二、音散之美,星光閃閃

宇宙太空,廣闊無垠,夜色之中,星光閃耀,呈現出神奇無比的銀河之美,而音樂的散化性分布、散點式布局、散句式呈現和散板式速度均會給人以這種壯闊的“銀河之美”的體驗。雖然各要素分散存在,但它們之間的相互有機聯系,如音色、音區、音量等因素的合理安排,仍然可以給人以分散而具有內在聯系的審美感受,這也許就是散淡之美、通透之美、舒展之美、稀疏之美,讓聽覺有舒緩減壓平靜安穩的體會,也是人們之所以接受、享受、禮受音樂的一個重要功能取向。形散神不散,外散內不散,局部散而整體不散,音符散而音響不散,看似無序實則有序的散,有布局、有計劃、有安排、有秩序是布置散淡音樂氛圍和呈現方式的基本技術要求。在這里,“散”的另一層意思是散發性的音樂狀態呈現,即把“散”字作為動詞來運用。散發式的音樂基本要求或者說是形態有以下的幾點:一是音樂本體呈散發式結構形態,它是擴展、擴張、擴充式的特質存在,而不是通常的融攏狀態;二是音樂的色彩呈散發式的構成形態,呈放射、放開、放寬的特質存在;三是音樂聚合之后呈散發式的生存形態,它的音色呈分離、分散、分別的特質存在,而不是通常的融合狀態。但是音樂的動態呈散發式進行形態,是翻滾、跳躍、分解的特質存在,而不受平穩之后的跳進和跳進之后的平穩等常規的制約。以上為“散”化的音樂動態描述,此為“音散之美”的另一個側面的展示,另一個方向的探索,另一種方式的解釋。

十三、音層之美,綠色草原

分層次地展示音樂的各種要素,如音樂的力度、音樂的音色、音樂的高度、音樂的節奏型等等,都會給人以清新的層次感。層次感越理性、越規范、越規律,對人們領悟整體音樂作品的欣賞引導就越清晰、越明確、越直接。這種包涵各種因素的層次分配需要有細致的技術支撐,因為它們誰主誰次、誰先誰后、誰強誰弱、誰明誰暗的相互關系都會給聽眾留下不同的審美印象,而誰融合、誰分離、誰相親、誰相抵的印象優劣直接影響到聽眾對某一部音樂作品或某一部作品之中的某一段音樂的接受與喜愛程度。從另一個角度描述,就如同在盛開著各種鮮花的草原上,每一朵盛開的鮮花相映、相輝、相融地競相綻放,方能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使某一音層之中的音樂處于主導地位,或對某一音層之中的音樂加以移調,從而突出、顯現、清晰某一音層當中的音樂表達,這是一種“在叢叢綠葉陪襯當中一花獨放”的美好景象。它不同于合奏音樂之中的單一聲部被湮沒的低下地位,也不同于協奏曲之中的獨奏樂器部分高于樂隊群體之外的“孤傲”的存在。分層之中的某一樂器的突出展示與整體是緊密聯系、密切合作、和衷共濟、綜合存在的。這是一種獨特而生動的音樂表達現象。

十四、音稀之美,氣舒云卷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古訓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謙受益,滿招損”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這個道理。稀疏的音符,亦或音流、音塊,自由無羈的翻騰、搖曳、流淌,給人更加活躍、活潑、活動的自由感受。音的稀疏必定能夠留出更大的空間,讓音樂更加方便、輕松、清晰地活態呈現,同時也讓欣賞者在識別、尋找、感悟音樂時有更加明晰的空間和時間概念。稀有的音色或者稀有的音色組合、稀有的力度重疊、稀有的樂器組合或稀有的樂器縱向組合等等都會給聽眾留下音稀之美的印象。而在結構稀疏的空間之中出現以上多種“稀有”的存在,一定會出現稀有的效果。這種稀有的效果一定是吸引眼球的,一定是吸引耳朵聽覺的,一定可以給人以稀有的藝術沖擊力。這種稀有的感覺也是對本章題目“音稀之美”的一種外延式解析。

十五、音濃之美,烈酒心暖

濃烈美酒醉人之心,暖人之心,激人之心,音樂的濃烈表達同樣可以達到以上的精神體驗。濃烈與暖融相聯系,激烈與激情相關照、激烈與豪邁相近似;濃密的音群、濃密的節奏、濃密的音層疊置、濃密的音色混合、濃密的時間構成,所有這些,還不止這些,均會給人一種濃烈、濃重、濃厚的感覺,從而折射出暖融激情、豪邁的情感指向。這種感覺轉化為心理的體驗,也許就如同暢飲一杯濃烈的美酒一般,產生心靈的溫暖、激情的點染、舒暢的欣喜、熱烈的沖動、浪漫的聯想等等美好的情感體驗。熱烈的、豐盈的、廣闊的音樂構成隨勢而上下、隨情而涌動、隨結構功能而揮灑,無疑會給人以濃烈的音響體驗,而這種體驗有如濃烈的美酒一般暖人心田。從音樂的色彩上講,濃烈的色彩一般適合銅管樂器來表達;木管的中低音區伴隨與之適應的音樂本體,也能夠表現出濃烈的音樂色彩;弦樂作為情感表現最為豐富的樂隊組成元素,它們共同抒發或是分聲部組的呈現,亦或是中低區樂器群體,再或是所有弦樂隊樂器的中低區均能表現生動的、沁人心脾的、震撼人們魂魄的濃烈情感。當然,如果是跨組的混合音色均可表達濃烈的音樂呈現和情感因素,包括打擊樂的加入,更容易在“濃烈”之外平添厚重感,在“濃烈”之下注入儀式感。人生的合唱也同樣能夠令人滿意地流淌出烈酒般的“濃烈”氣質、意韻和精神。

十六、音淡之美,清茶一盞

一支清冷的竹笛,一串清亮的琵琶,一聲聲清麗的民歌,一弦清細的胡琴聲……呈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淡雅”,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古典音樂提供給人們的意境和畫面。淡雅的音樂呈現會給人以清新之感、輕松之感、親切之感、清靜之感,如果聽眾本人是在比較平靜的心境之中來欣賞這一類音樂,那真就如同人們在桌前椅上舒適的休閑,一本閑書再配以清茶一盞,其意蘊無限清遠。另外一方面,清淡也是從音樂發展的布局結構上考慮,有些時候一個段落、一個樂章或一個部分音樂的清淡、單一、緩慢是為已經過去的轟轟烈烈或即將到來的雷鳴電閃作出一種對比、陪襯與烘托。因為音樂本身的強弱、快慢、明暗、疏密、松緊都是在有對比參照物的前提之下顯現的,此時的清淡除了本身的意義之外還擔負起了參照物的角色。清淡,同時更多地也許還可以照應到衰落、凄苦、悲憐的情緒表現。輕聲的泣哭、微弱的哀嘆、無奈的呻吟如此等等的音樂情緒表達一般都是在清淡的音樂鳴奏之中呈現的,宏大的音響會照應憤怒、反抗、斗爭等不平靜且富有張力的行為氣氛。清淡與凄美、清淡與雅致、清淡與平靜一同行進是比較融合的呈現。清燈、清茶、清院是寧靜情緒的顯照物,在清淡的音樂之中,我們總會或多或少地體悟到清雅、清徹、寧靜悠遠的情緒氛圍,這氛圍正是中國文雅人士所欣賞、追求的夢想佳境和理想生活的寫照。

十七、音弱之美,讓人憫憐

強與弱在音樂的呈現上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音響狀態,作為一種音樂存在,是相互比較而存在、顯現和呈現的,這種相互比較的狀態讓人感覺感知和感悟。雖然科學的指標可以定義強與弱的份量,但通常它們還是在相互對比之下定量的,沒有弱即沒有強,沒有強也沒有弱。在這種比較之下,它們各自表現出不同的精神氣質,給人以不同的精神體驗,弱音潺潺如流水潺潺,弱音稀稀如薄霧稀稀,弱音點點如細雨點點,給世界平添一份細膩、清麗與傷感,給人們平添幾分同情、愛憐與悠遠,對音樂本身亦平添若干細致的情感表現。它是美好的,它是動人的,它是深情的,而它的這些特質、特色與特點,著實應該受到人們(欣賞者)的愛憐。在現場的演奏過程之中,相對于強,有時弱更能讓人聚精會神地欣賞音樂。由于弱的力度常常又伴隨細致的情感表達,因此,在打動聽眾的程度上甚至會超過強大的音響,亦是出神入化的音樂呈現。弱的表現還有特殊的呈現方式,如相對弱氣質的樂器在表現弱勢的音樂時是“順其自然”的表達狀態,強力的樂器在表達弱勢的音樂時又會呈現出不一般的“居高臨下”的音樂氣質,從而展示出異樣的音樂色彩。弱小的民族,弱勢的群體,柔弱的個體都會觸發人們愛憐、悲憐、可憐的情緒,而弱小音量的演奏、弱音細聲的演唱、弱細如線的旋律,同樣會使人觸發相似的情感給人以良心發現、慈悲顯現、憐憫凸現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再配以幽怨的樂器音色或人聲音色,更會促進這些情感體驗在欣賞此類音樂時顯現。

十八、音強之美,精神振奮

音響的強大,音樂的強大,音場的強大,甚至交響樂隊和綜合演出陣容的強大,都能夠給欣賞者(聽者、觀者)以雄壯、威武、厚重、莊嚴、偉大、崇高等等讓人振奮的審美體驗。強大的音樂之構成,除了音響的體量,如配器的厚實、多元、強大之外,還應該有音樂本身的元素,如翻騰流動的音勢、極速飛奔的音態、上下沖刺的音流、由強力銅管組樂器演奏的堅定氣質,以及堅強有力度的節奏安排等等。其次,交響音樂之中的以打擊樂組與銅管組為主的音樂內涵構成都能給人留下強大威武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對于欣賞者一定會起到振奮精神、激動情緒和激發自豪感的作用,就如同全體起立齊聲高唱國歌的莊嚴時刻都會讓人熱血沸騰。還有一點需要提及,在構架強力、強大、強烈的音樂思維之時,一定不要忘記對比的概念,即“以小弱襯映大強”“以單一顯示綜合” “以平靜推崇翻騰” “以柔情塑造熱情激蕩”。唯有這樣,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強音的另一個側面,也許描繪巨大的災難,也許呈現巨大的痛苦,也許展現巨大的沖擊等等,這些負面的情緒表達有時也離不開強音狀態的表現,只是這時音樂的本體因為表現內容的需要而變得怪異、悲哀、粗魯,侵犯美好的世界,破壞美好的事物,打亂美好的情緒。這時的強音去除了振奮人心的正能量,而扮演了強大的敵人、災難、罪惡等等負面的形象。

十九、音點之美,波光偶見

點與跳躍相連,跳躍與活潑相通;點與間隔相似,間隔與通透相交;點與顆粒與相近,顆粒與清澈相擁;點與閃光相攏,閃光與水波相同。如此,以音樂的點式呈現來達到以上所描述的精神感受應該是比較貼切的。叮叮咚咚的音樂可以是金屬的敲擊聲,也可以是木管樂的斷跳音,當然還有弦樂撥弦的發聲,甚至可以是人聲模擬泉水潺潺的叮咚之聲。總之,這些性質的音樂都可以給人以閃爍的、跳躍的、粒粒珍珠落玉盤式的清脆音響,這些閃光的音響可以支撐美好的音點之美的感受。與點式呈現相對應即是線性的音樂呈現方式。有時,如果構思巧妙,線性的音樂可以起到歸納、規范、歸匯顆粒性音樂的紅線作用,使點式的音樂上升為美麗的紅線上串行的珍珠,它們的結合即可成為珍貴的項鏈。當然,這是典型的對比復調式的邏輯思維支撐,使點與線結合的音樂樣式得以完美呈現。如果是原位不移、原地不動、原色不改的點式呈現,它可能又會讓人產生另外的一些藝術聯想,如呆板、木訥、遲鈍等等狀態的指向;如果音域超高、音響尖銳、音色刺耳,那么它可以讓人聯想到白色噪音的感覺;如果這些聲音不是常規樂器演奏出來,而是直接采納類似工業噪音或者是電子合成設備模擬的音響,它的色彩興許會或多或少地增加工業交響的現代感,使人產生煩躁、難以承受和盡快逃離的感覺,這時的音樂已經沒有美感可言,但它也是一種文化類型的存在,一種審丑的存在,一種反叛思維支配下的勇敢的存在。

二十、音線之美,曲折委婉

中國的音樂,可以說是以線性思維、線性呈現、線性表達為主要審美取向的呈現方式。相對于西方和聲式的縱向思維而言,中國音樂更加依附于音樂旋律作為主要內容的表達。那么,這種線性思維的方式亦是多樣的,而這種多樣的線性音樂思維可以給人以不同的路徑指引,為人們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從而獲得不同的音樂審美感受。曲折委婉的音樂線條自然會給人以纏綿柔情的體悟,漸進的上行線條會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感受,急速的下滑性線條亦可給人以飛泉直下的感受等等。當然,這些線條化的音樂本身需要有音色的包裝,同時也需要與音樂的力度配置相結合。多線并行、多線交叉、多線纏繞、多線對置、多線呼應、多線互換、“一線為主,多線為輔”“多線為主,一線為輔”等多種復調式的線性呈現,使音樂的表達變得豐富、多元、復雜,亦能夠適應多種不同情緒、情感、情節縱向交織呈現的交響樂化的表達方式。線條化的表達,如果有意識地配以阻隔、點綴、打斷、插入等多種技術成分,會給原本形態單一的線性音樂增加色彩、活力與豐富性。一是在線性音樂進行當中,出現其他的音樂元素將它暫時阻隔,然后又恢復原有行進,這多少會呈現出一點藕斷絲連的感覺。二是在線性旋律進行當中,以點式的音樂元素在音色分離的前提下加以點綴,這會使線性旋律在不同的片段增加亮點。三是在線性音樂進行當中摻入一些其它的音樂成分(甚至摻入結構以上的部分),這就使線性的音樂在結構的高度與份量上更加豐富。還有一種方式是在以一種音色為主導的線性音樂進行當中,在不同的時段,使用不同的樂器加以著色化的音樂疊加重復,使音樂在線性狀態進行下,不斷變換色彩,達到豐富的色彩性呈現,此手法稱為“疊加式縱向拼貼”。

二十一、音柱之美,立地頂天

柱式和弦式的音樂呈現是西方音樂(交響樂及多聲音樂)當中的重要呈現方式。由它的變化與變形可以產生分解和弦式的橫向延展的旋律,加上和弦外音的運用當會使旋律更加豐富多彩,這也是西方作曲家構成旋律的重要技術方法之一(當然,他們也采用吸收民歌因素并加以改編、引用、分裂等手法來形成旋律)。它是有力量、有重量、有體量、有份量的音樂象征,有英雄般的氣質、正能量的表現、宮廷般的莊嚴,以及頂天立地的氣量、氣勢和氣概等等。如果是以弱聲性質的柱式音樂表現,如木管、弦樂、人聲又會給人以豐富、豐滿、豐盈并且溫存柔和的立體化音樂感受;如果是交響樂隊全奏式的演奏,尤其是打擊樂組強力打擊器的加入,會給人以頂天立地般的力量感、立體感、立柱感,折射出無比偉大、雄壯、崇高的音樂氣質。如果通過時間轉變、器樂轉移、音色轉換、空間轉移等方式,這時產生的柱式音樂的變體會呈現出三維的、生動的“大廈移動” “山脈游走” “高峰錯位”的既有氣勢又有趣味的主體化、音樂行動化的景象。這種呈現給人的精神體驗應該是堅定、肯定、確定的表達,是一種直來直去沒有轉彎抹角的表述。這種直接的表達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而較少有“小資風格”的扭捏做態。如果在交響樂的配器當中把形成立柱式音樂的織體分段設置為不同的樂器的疊加,那么它可能出現音樂色彩的分段多元化呈現、音樂力度的分段多元化呈現或音樂品相質地的多元化呈現。這些手段的運用將會使原本比較單一的立柱式音樂呈現變得生動、多彩、多元、多變與多層。

二十二、音面之美,厚實天地

這里的“面”是從聽覺上形成的一個音響的平面,它對聽覺起作用,但對視覺而言是一個虛擬的存在。這種平面的構成不會如死水般凝固,自然亦可以有些微輕微的波動。它的層次如果由低音域至高音域均衡有機地鋪滿,一定會示人以厚重之感、豐盈之感、豐滿之感、寬厚之感,而這種厚重可以“由地至天”做出金字塔般的呈現,力量、色彩、氣氛、溫度、質感都會盡情顯現。它不以流動為主的性質與特征還給人以明顯的穩定感、確定感、凝固感與固定感。如果用弦樂、木管等相對柔和、溫和、融合的樂器來構成“音面”,尤其是在弱音力度的狀態之下,甚至可以給人以“天鵝絨”鋪就一般之感。除了這種純粹面式音樂構架給人以上感受之外,如果把這個“天鵝絨般”的平面轉化為、減輕為背景的份量,那么,在這個背景之上可以做許多文章。主題強現,則如草原上奔騰的駿馬,激烈豪放;主題弱現,也許可以是草原上平靜流淌、蜿蜒曲折的黃河源頭九道灣一般柔美的呈現。而從縱向來觀察研究其構成,音域寬廣的音面結構從高到低形成了一個多彩的“外立面”音響色彩區域,它的構成是由不同的樂器在不同的音域疊加、銜接、錯落的結果。這個多彩的“外立面”有些類似我們生活中食用的多層蛋糕,它在松軟的主體之中顯現出不同的層次,這個層次又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區域,使得音響的“外立面”更加豐富多彩、豐盈紛呈、豐滿多姿。

二十三、音顫之美,動人心弦

顫抖是人類以及自然界的一種特殊物理現象和情感表現。人類的激情伴隨著顫抖,動物的爭斗伴隨著顫抖,自然界的憤怒亦是伴隨著大地山河的顫抖,而音樂的顫音可以是以上描述變異為音響的呈現。音樂的顫音可以模仿飛禽走獸的鳴叫與呼喚,更有一些古典音樂名家們把音樂的顫音作為樂曲重要的特別符號式的呈現。總之,顫音作為一種表現手段,它可以動人心弦、愉人之歡、撩人情感,使人悅上臉顏。顫音從技術構成上講亦可分為幾種不同情形:一是單音震顫,如弦樂(按壓琴弦的手指快速的搖動)揉撫琴弦,它使音樂產生一種細微的搖曳、蕩漾、震顫,起到強化、深化、細化情感表達的作用;二是多音震顫。如“tr”的標記所指的方式,它使相鄰的兩個音迅速交替翻轉,也可以是呈雙音狀態的迅速交替翻轉,給人以華麗、活潑、充滿生機的感受。一些比較特殊的演奏方式如弦樂的推弓奏法,管樂的花舌奏法等都屬于顫音的范圍。還有一些情況也帶著顫音的因緣,如演奏員在表演過程之中以肢體或是某一部分器官的搖動、挪移、顫抖來促使或聯動、牽扯到樂器發出帶有震顫效果的音響。另外,在聲樂表演當中,演唱者把人聲的振動頻率加快、放慢或扭曲,或以如泣如訴的聲音來解釋作品的內涵等等,均可以出現類似震顫的效果,同樣可以打動欣賞者,達到動人心弦的目的。

二十四、音中之美,抒情溫婉

中庸之道,向來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基準、通用行為習慣與標準行事規范,而中音區的音樂雖然主要指向是中庸之道似的呈現但也是可以對應著某些情況、情節、情緒的表現,更加生動地體現出一些不同凡響的精神氣質。大提琴在其中高音區略帶鼻音如泣如訴的呈現一定會感人至深,男女中音歌唱者的深情演唱在音色上、音區上、音律上內涵豐富且表情意味深遠,一定也會走心感滿滿,如此等等都共同體現出一種抒情的表達、一種從容的氣質、一種溫婉的內涵。它雖然看似沒有更多的熱情、激情與高點、沸點,但它那滲入人心的穿透力、影響力和感染力非同一般,甚至比高音區呈現更加久遠、深遠與悠遠。同時,在立體的交響樂結構中僅從音區上和結構功能上來講,中音區都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結構層面,是至關重要的音響體現,是粘合起整個交響樂團各個聲部的中介與支點。

有些民族的音樂仿佛天生就是中音的自然呈現,如俄羅斯族的一些民歌和蒙古族的某些民歌若是離開中音聲部的演繹,則幾乎面目全非、色彩大減、無緣精彩。從聽覺上講,相對于高音區和低音區而言,中音區最適于人的聽覺器官,最適合人的聽覺習慣,也最適宜相對長時間的傾聽而不至于厭煩、疲憊和不安。長時間地接收高音區會讓人聽覺刺激增多,聽力衰減,而低音區的長時間聆聽會使人的情緒走向低徊與負面。從音響的清晰度來衡量,中聲區也無疑是最能夠讓人明辨的聲區,同時也是最不費力就能接收、接受、接納的聲區。正因為如此,在音樂作品中,呈現頻率最多的也正是中音區域的音樂表達。

二十五、音低之美,沉穩堅固

低音的渾厚如莽莽的蒼原,既是深沉的亦是悠遠的,既是沉穩的亦是堅定的。它有森林密布,它有堅石林立,它有鮮花綠草的多彩點染,亦有飛禽走獸的活力增添。這些形容自然界的詞匯大多都可以用來描述包括低音器樂、低音聲樂的所有聲部,它是中音聲部溫婉的延展,它是其他各上位聲部的堅實基礎,托起了整個交響樂團。它如同深澤之水烘托和襯映著高聲部的華麗與絢爛,它如同堅挺石巖承擔和延續著中音聲部的中庸與甘甜……而低音聲部本身亦可以傳達出誘人的、動人的、悅人的音響曲線和直線,如同多彩的調色板。如今的演奏技術極速發展,低音樂器亦可以演奏出具備非凡活力的、急速如閃電的、跳躍似浪花飛濺的各種音樂呈現。如《野蜂飛舞》 《無窮動》等原本對高音樂器都有一定難度的作品現今由低音樂器來演奏已經很常見。假設沒有低音聲部的呈現,華麗的高音可能因為沒有對比而趣味索然;假設沒有低音的堅守,所有的中音以上聲部都會出現大廈沒有基石的危險;假設沒有低音的流動,整個交響樂隊的織體就會因為只剩下高中音區的表達而趨于浮淺;假設沒有低音區的沉厚,高音區的明亮和中音區的柔情都會顯得雖然流水潺潺但已經缺乏本源;假設沒有低音區的表演,一些反面的角色由誰來承擔?一些負面的情緒表達如何準確實現?由此可見,低音聲部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二十六、音疏之美,留白人間

疏是與密相對應的存在,音樂之中的疏,可以指橫向的音數量少,還可以指音樂節奏律動的松散,亦可以是音符時值的長寬。而從縱向結構上講,它可以指音階之中的音符的稀少清淡,也可以指音樂跳動的頻率簡單寬泛,還可以指具有平面或分層音樂狀態的相隔空間間距寬松與擴展等等的存在、現象、氣質,尤如中國畫派的理論之中關于空間布局的“留白”的理念能夠讓音樂更加通透、雋永、寬廣、綿延,使人可以在這樣寬闊的空間當中產生無限遐想,浮想聯翩,描繪出更多主動音樂審美的吸納空間、想象空間和延展空間。

疏的另一個可喜現象是它似乎可以“協助”音樂之中的重要元素更加得到強調。因為有足夠的空間,它能使音樂之中的重要色彩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現;因為有足夠的空間,它可以讓聽眾更加清楚地感知音樂的流動分子;因為有足夠的空間,稀疏轉至舒展,舒展轉至舒坦,進而轉至給人以舒心的感受,直至享受音樂提供給人們的精神大餐。疏,是松散的、寬闊的、通透的,在一些大型的音樂作品的結構之中,一定要有“疏”的段落出現,使之在動能上起到調劑音樂的橫向與縱向空間感、節奏感的作用。疏,它的情緒也許顯得清淡、冷遠和缺乏充盈感,但從意義上、意韻上和意境上來考慮,它或許更適合表達久遠,表現悠遠,表白深遠,更適合呈現廣闊的高天、挺拔的遠山和泛著希望之光的遙遠的地平線。

二十七、音密之美,織錦輝現

《野蜂飛舞》 《無窮動》之類的音樂都是密集音樂呈現的典范,給人以急切、快速,多閃、光亮活潑的強烈體悟感,是積極的、急切的、激烈的信息傳輸體驗和畫面快速移動感。然而,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即使把速度放慢、節奏放緩、情緒放平,仍然是密集的音樂構成,動態的音響將會如織錦一般多彩而又從容地呈現。比較流動的密集音樂呈現或可以令人體悟一種流水的湍急、車輪的迅疾與情緒的急切、心境的流動達觀。密而不亂、急而不亂、快而不亂是音樂的基本要求,當然,如果是有意識地表現“紛亂”則不在此例規定之中。

縱向密集呈現也是音密呈現的一種方式,它至少表現在音域構成的密集、和音疊置的密切、音色重復相近的親密等方面。現代音樂創作中的“微分音結構”更能顯現出音響結構的縱向密集的生存狀態。它也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呈現等多種不同的方式,體現音密之美的若干紛繁的存在現象。在音樂的“語言”表述狀態之中,也有一種現象可以稱為密集的表達或呈現,即一個明顯的、典型的、引人注目的音樂元素(或動機或特性音調)不斷地重復,甚至始終不變地、或少有變化的不斷重復,從而給人們留下“音密”之感,這時的表現或許是力圖通過密集的重復來引起聽眾的關注。

二十八、音近之美,入心入眼

所謂音樂的“縱深感”,就是音響的遠近狀態呈現之區別,有些類似攝影藝術之中的景深感之說。從現場音樂演奏來講,以一個樂器為主,其他樂器都有意在音區、音響、音量上讓位于該樂器,均可以達到將某一樂器“推到聽眾近前”的感覺,而這一樂器本身的明亮度、色彩度和力量度亦是讓人有“近前之感”的重要因素。如何解決好“躲閃”與“顯現”的矛盾屬于配器法技術的范疇,需要作曲者有專業的技術訓練,聽眾有專業的耳朵去識辨。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近前之感的塑造與構成主要還是從聽覺的感受來考慮其指標的。但是在空曠的廣場上組織音樂演奏時,由于沒有反射作用、混響作用以及直達聲等多種因素的構成,要將某一樂器或某一人聲聲部推到觀眾面前顯得相當地力不從心;因而增加擴音設備,使音樂的原始音響度得到放大、擴寬、推遠,是有效的、必然的、既無奈又必行的辦法。強,即近,弱,即遠,這是最為直觀的音響縱深感表達語匯。要使音樂走向近前、保持近前、推向近前,在樂隊的擺位與布置上也是可以有所調劑的,比如:在演奏大提琴協奏曲時,把原本擺置在樂隊右邊外側的大提琴聲部調整到左邊內側的位置,而把第二小提琴調到原大提琴聲部的位置,從而避免了大提琴聲部對獨奏大提琴地位的動搖。音量的掩蓋,音色的混擾,視覺的干擾的因素,也不失為一種可行之法。有時為了突出某一聲部的近前感,讓演奏員把樂器舉高演奏,甚至讓樂隊演奏員站起來演奏等等,都是為了使某一聲部達到近前感的目的。

二十九、音遠之美,悠然飄現

悠遠的草原一望無垠,自遠處緩緩飄逸過來一曲深情的牧歌,白云與牛羊連成一片,在藍天與綠草之間形成光亮的彩線與星點……這悠遠,這歌聲,這畫面,這氣場,這寧靜的場景,一定會讓人流連忘返。音樂的悠遠呈現、隱隱的深情表達、弱弱的潺潺呈現,雖然不強烈但并非不動人,雖然不顯現但并非不深情,雖然不近前但并非不久遠。這種悠然的飄現或許更加動人、誘人、沁人心田、溫暖心房、愉悅心志,讓人感悟到自然界的無比溫暖以及心境的無限舒坦。那么,要在音樂的演奏當中有意使音樂在遠方呈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音樂的主體以弱奏的方式出現,此弱奏可以是音量的細弱,可以是音色的朦朧,可以是表情的清遠,可以是起伏的趨于平緩……除此之外,在交響樂的結構之中,有意地布置一些干擾因素,用以沖淡主要音樂元素的明顯辨認程度、明確認知度和明晰的可聽度,也不失為一種方式。而人為的方式可以有種種,一是為某些樂器加上弱音器,使這些樂器的音量驟減,甚至音樂亦有很大改變,響亮度受到很大的衰減;二是鋼琴演奏當中使用“弱音踏板”也可以達到以弱致遠的音響效果;三是讓一些樂器在隱閉式空間演奏,比如在錄制地方戲曲音樂時,為了不讓打擊樂過多地干擾樂隊其他聲部的音響,使之達到相對平衡的地位,而將打擊樂器放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之中演奏。

三十、音無之美,樂在心間

“大音希聲”是中國音樂精神的重要理念,如果更進一步,或許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經典描述了。這是中國的傳統審美理念,它所指的“無聲”應該不是完全的物理學上的無聲,也許是“不發聲”,而任由熱情的、熱烈的、熱切的聲音在心中、胸中、神情之中涌動、流淌和燃燒。這種外收內斂的精神境界就是樂在心中的無聲表達。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雖然沒有音響,但它卻是音樂結構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再如《4分33秒》則是在不主動發音的偶然音樂的概念支撐之下將現場任何偶然發出的聲音納入成為音樂呈現的比較極端的作品。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多少有參禪的概念,那么,把它理解為以少為多、以少為上、以少為好的思維是可以成立的。音樂不可能全程“無聲”體現,第二位創作《4分33秒》的人應該離傻子很近,但是,用最少的、盡量最少的、盡量不多余的材料來構成、創作、寫作出優美動聽、易于記憶、打動人心的音樂,這才是最上乘的。音樂,肯定是有聲的物理現象構成的藝術行為,而更加動人的、持久的、深遠的、滲透至心靈的音樂,也許永遠地駐足于心、大隱于市、無跡于行。在心靈的深處保留著、流淌著、激涌著、蜿蜒著人們真正的精神鳴響和靈魂歌唱,它一定是無聲的振聾發聵的音樂呈現、精神表達和內在的音響存在。

結 語

當下,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繁榮發展已大大豐富了世間先前的聽覺感受體驗,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族群的音樂亦拓展了現代人生活的有限性。在繁花似錦的音樂文化現象中,如何尋找到、體驗到、感受到契合自己的音樂,成為每個人理解“音樂之美”的核心議題。本文以筆者多年來的音樂教學實踐寫成,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它的書寫形式體現出講義式、講稿性特點;作為經驗性、主體性話題,它又體現出內容上的通俗性、實用性特點。本文不僅是一篇一般意義上的講義式論文,同時也是音樂審美體驗課程的一部概要性、提綱性的通識教材。筆者由衷地希望音樂學子們能從本文的討論中獲得關于音樂審美的深入認知,同時借鑒自己在音樂學習中的體驗,進一步豐富完善音樂的理論,為提高自己的藝術實踐水平不斷努力,為我國當代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2017-11-23

作者簡介:林戈爾(1957— ),男,國家一級作曲,二級教授,四川音樂學院院長(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歡
音響音色音樂
音響銷售面對面之我賣音響的這些年
音響行業真的“難”做嗎?
為定制安裝而生SpeakerCraft,純粹的定制安裝音響品牌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擅長營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論長笛演奏的音色變化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從輝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樂篇
學與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誠實音響
音樂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免费黄色网|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www|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精品免费p区| 99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高清日韩|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六月婷婷综合| 性色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午夜a级毛片| 久久国产热|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www亚洲天堂|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亚洲无码37.|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综合五月天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精品第一| 五月天福利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久久免费视频6| 五月天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