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榮茶制作技藝非常講究,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流程,從采集原料茶小樣到制定拼配成品茶小樣,然后根據小樣成品明細單,再拼配出大樣成品。為確保大樣勻整度的品質,至少拼配3次后從大樣茶堆上不同堆位采集小樣,由胡萍萍通過感官審評確定。
茶葉是采摘新樹長出來的芽或葉作原料制造而成,這些被采下來的新芽或新葉被稱為“茶青”。
普洱茶只能人工采摘,尤其是高大的古茶樹。胡氏榮茶選用200年以上古樹制作,甄選一芽二葉。
普洱茶和綠茶稍有不同,綠茶越嫩越好,但普洱茶不是。普洱茶如果只采芽尖,雖喝起來口感甜潤,但不利于后期存儲。芽頭內含有氨基酸較多,氨基酸在口感中的表現是滋味鮮爽,但芽頭所含酚類物質不足,酚類物質在一二葉中含量較多,是普洱茶后期轉化的主力軍,同時影響耐泡度。簡單來說,只有芽頭的普洱茶現喝鮮爽,耐泡度不佳,后期轉化空間小,存儲價值不大,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二葉的普洱茶現喝滋味豐富,有苦澀回甘,滋味飽滿,耐泡度高,后期轉化空間大。

鮮葉采摘后,陰涼通風,完成自然萎凋。

殺青鍋殺青,待加熱至鍋底微紅,鍋溫達200 ℃時,投入鮮葉2千克左右,采取拋、悶、抖相結合的方法翻炒。
手工殺青,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于揉捻成形,促進香氣形成。

手工鐵鍋殺青多為古法制作,殺青目的是減緩其發酵速度并增加其柔軟度以利揉制,以及去除青味,普洱茶的殺青會盡可能保留茶葉內的內含物質,在后期存儲中有更大的轉化空間。
將殺青出來的茶葉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搓揉,直到條索緊結,將部分茶汁溢出即可抖散茶葉,完成揉捻,將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下曬干。
揉捻是把萎縮但未干燥的茶青揉成條狀,揉捻適度,既利于茶青干燥,又保留茶味,防止散失茶氣。

日光干燥目的是蒸發水分,緊縮茶條使毛茶充分干燥,利于保持品質,自然留香。
渥堆發酵,即反復翻堆,是指在室內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厘米左右)后灑水,上覆麻布,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具有的風味和品質。傳統熟茶制作方式,渥堆技術以一次完成為原則,經5~8次翻堆后,使茶青充分均勻發酵,整個渥堆工序需4~6周。這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環節,掌握好溫度、濕度是生產普洱熟茶的關鍵。

當發酵時間達到28天時應取樣審評,以確定是否可以起堆。經過幾個翻堆周期后,茶葉顯現褐紅色,白毫變金黃,茶湯滑口,無強烈苦澀味,湯色紅濃具陳香時,即可起堆。
感官審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除執行現行的國家有關標準和理化檢驗標準外,感官審評要占到60%,即普洱茶的品質優劣是靠人的感覺器官來判斷,通過對干茶的外形(形狀、色澤、整碎、凈度),開湯后的內質( 香氣、滋味、湯色、葉底)這“八大因子”綜合組成的結果來評定。外形主要靠眼睛觀看、手觸摸的感覺,內質靠嗅覺、味覺、觀看和觸摸的感覺,可以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茶葉的拼配加工作為一門獨到的技藝,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常年累積,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稟賦。


確定茶葉可以起堆后,就要進行干燥,干燥宜用室內發酵堆開溝進行通風干燥。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堆已經渥堆好的茶葉中間開小溝分小堆進行干燥。當茶葉水分含量達14%~20%時,每隔3~5天開一次溝。初期按順序開溝,順序開溝結束后,按反方向進行交叉開溝,如此循環往復至茶葉含水量低于14%,即可起堆進行分篩。
發酵后的茶葉應進行整形、割腳、除塵等處理,把長短分開、輕重分開、粗細分開。
一般圓篩、抖篩及風選聯機使用篩孔的配置,按茶葉的老嫩而定,即“看茶做茶”。根據篩網的配置把普洱茶分篩為正茶、頭茶和腳茶,正茶送揀場待揀,頭茶經灑水回潮后解散團塊,腳茶經再分篩處理后制碎茶及末茶。各級別對樣評定,進行分別堆碼。
經過篩撿挑選之后,熟茶就基本制成了,接下來就按照需要壓制成餅茶磚或者沱茶。


將蒸軟的茶葉放入布袋進行做型。
手工石磨壓制是靠石磨重量和制作手工餅茶人員的自身重量來壓制,壓制出來的普洱茶餅松緊適度、條形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