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歐美國家的人會發現,很多地方沒有熱水提供,這讓從小習慣喝熱水的中國人十分不適應。天氣轉涼,似乎中國人也比外國人穿得更厚,捂得更嚴實。坐月子對于中國產婦來講可是頭等大事,有很多禁忌,但歐美國家卻沒有坐月子這個觀念。為什么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于寒冷的態度截然不同?
生活習慣差異
中西方生活習慣的差異受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響,早在新石器時期,在陶器運用上就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人發明了陶鬲和陶鼎,這兩種炊具方便煮水煮粥,也就是后來“開水壺”的原型,而西方的陶器大多是用來裝物品的。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偏重于吃溫熱的食物。另外,中國人喜歡喝熱水,源自于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習慣用開水泡茶。

體質不同
中國人怕寒冷還與體質因素密不可分。西方人飲食以肉食、奶酪為主,體質一般偏熱,中國人吃谷物、蔬菜較多,體質偏寒。《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告》指出,除平和體質(正常體質)外,我國居民陽虛體質占比最大。陽虛指人體的陽氣不足,陽氣有溫煦作用,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體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弱,則會出現怕冷、四肢不溫、面色無華、精神萎靡、大便不成形等問題。究其原因,除了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還和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等。
寒潮來襲,氣溫降低,專家的健康指導幫你給器官做好“御寒”。
血管遇冷收縮易變脆
血管就像一個橡皮水管,每到天冷時,橡膠就會變脆,如果水壓增大,就容易裂開,血管也是如此。寒冷刺激會使人的交感神經異常興奮,造成心臟收縮力增強,周圍血管收縮,導致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
專家說,氣候變化時,血壓波動性增大,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等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彈性本身就比年輕人差,所以出現腦出血等意外的概率更高。專家提醒,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冬季比夏季更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入冬時做個血壓監測,根據情況調整用藥量。
心臟最怕溫差大
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到了冬天,為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它更得加倍努力工作。這也使得冬天成了心臟的“多事之秋”。專家說,在寒冬季節,室內外溫差大,加之氣候干燥,人的生理機能反映比較遲緩,時常處于一種應激狀態,這樣就加大了心臟的負荷;更嚴重的時候,冠脈痙攣還會引發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管堵塞,造成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要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洗澡時先放熱水,等水溫合適后再脫衣服。
早晨霧氣最傷肺
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氣,都要經過肺這個氣體交換站進入體內。此時不加以保護,不僅會誘發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還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此時要格外注意養肺,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發生。
積極補充水分有助于養肺。大量飲水,也可以從呼吸道“攝取”水分。比如,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從杯口緩緩深吸水蒸氣,每次可做10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冬季早晨霧氣寒冷濃重,過量吸入會對肺造成很大的損傷。有晨練習慣的老人最好等9時之后,陽光明媚霧氣散去時再鍛煉。
胃冬季代謝會變慢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這時正是脾胃病的高發期。天氣變冷,胃本身也會有些倦怠,如果食用過冷、過生、過硬的食物,會給胃帶來額外的負擔。冬季要多吃溫軟、易于消化的食物,并盡量做到少食多餐、睡前3小時內不吃東西,讓胃可以勞逸結合。
鼻子防止病菌從鼻入
鼻子是人體整個呼吸系統的“窗戶”和“換氣孔”。專家表示,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觸冷空氣,其黏液分泌減少,毛細血管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也容易變差,從而導致有病菌的空氣直接進入肺內,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此外,冬天也是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的高發期,讓許多老病號苦不堪言。因此,在空氣質量較差的雪天,或從溫度較高的室內外出時,戴上口罩。

耳朵抗凍能力最差
耳朵、鼻子、手、腳都處于神經末梢,血流量少,到了冬天格外怕冷。鼻子可以呼吸換氣,腳有鞋襪保護,手可以帶上手套或插進口袋保暖,唯有耳朵經常暴露在外。但是,耳朵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組織能保溫外,其余部分只有較薄的皮膚包著軟骨,所以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冬天如果耳朵暴露在外,甚至會有“凍得頭疼”的感覺。因此,給耳朵做好防凍工作也格外重要。
前列腺也會得“感冒”
前列腺是男性的“嬌嫩”器官,受涼是誘發前列腺炎最常見的原因。專家表示,前列腺中有豐富的腎上腺能受體,受涼時極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腺體收縮,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造成慢性充血;同時使尿道內壓增加,容易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盡、尿無力、小腹疼痛不適等癥狀。
男性應注意小腹部及后腰部的保暖。適當的溫熱可使前列腺局部肌肉松弛,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減少前列腺出口的阻力,使得前列腺液的排泄不受阻礙,因而緩解了前列腺的水腫與充血。吃一些對前列腺有益處的食物,比如白瓜子、西紅柿、蘋果等。及時排尿,不要憋著,平常多喝水,不僅有利于保持血流暢通,還可稀釋尿液,沖刷尿道,防止泌尿系統感染及結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