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任老認為中風病病因為寒(邪)、虛(正)相搏,造成陰陽失衡為發病之本,風、火、痰、瘀、濁為發病之標, 其病位在“腦之氣街”及“腦中血?!保瑢⒅酗L病分為瘀塞經絡、風痰熱盛、絡損血溢、后遺癥四種證候進行論治, 提出開閉、固脫、理氣、豁痰、潛陽、化瘀、益腎七法;
【關鍵詞】任繼學;中風病;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
任繼學教授將畢生貢獻于中醫藥事業,悉心育人,先后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中醫急診學創始人之一、“白求恩獎章”獲得者、長春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任繼學教授,著有多部醫學典籍,其治療中風病理論新穎,收效甚廣,其在著作[1]中系統的論治了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
1 任繼學教授對中風病病因病機的闡述
任老認為中風病的內因在于寒(邪)、虛(正)相搏,造成腦之血脈不堅,臟腑經絡失調,內外陰陽失衡,營衛失守為發病之本。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逸失度造成為風火內煽、痰濁瘀血內聚形成發病之標。
1.1 寒(邪)、虛(正)相搏發病之本
任老多用《靈樞·刺節真邪論》:“虛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2]闡述此理論,此節明確指出虛邪(寒邪)侵襲人體,深伏于人體半身經絡之中,當營衛氣血虧虛(正虛)之時,邪正相搏,正氣不足發為中風。《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也指出營衛失調可導致半身不遂。后代醫家巢元方,陳無擇,紀昀,張元素等在其著作中皆提出營衛氣血空虛,邪氣侵襲為中風病的主要病因病機,這也是任老提出此理論的來源。
1.2 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逸失度發病之標
經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指出大怒等情緒刺激導致氣血逆亂,甚至昏厥不省人事,出現肢體不能隨意運動;《內經·五臟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3]指出五味過極,必會損傷五臟,五臟受損則會導致氣血營衛損傷,久之則會脈絡絀急,清氣不升,神機失用,腦府受害,部分患者可發為中風。任老認為飲食失節,嗜食肥甘厚味會使人過肥,肥則腠理致密,膏脂堆積于內,為郁為滯,久則化為脂液,滲于營血脈絡之間,氣血郁積則,經絡氣血不通,腦髓失于血液濡養而發為中風;人體在過度勞累下,陽氣會亢盛而外張,陰精耗損,出現虛風內動,肝陽上亢,氣逆血沖上犯于腦出現卒中;酒色房勞過度,年老氣衰,心體受損,經絡失常,故出現偏枯。故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均衡,勞逸適度對本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2 任繼學教授對于中風病的辨證論治
任老認為中風病有緩有急之異,緩者多為中經中絡之證,相當于現代醫學之缺血性中風,如腦血栓、腦栓塞等,并首次提出此證應改為絡塞血瘀證,應用理氣豁痰、滋陰潛陽、活絡化瘀之法。而急者多為中臟中腑之證,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謂的出血性中風,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并率先提出此證屬絡破血溢證,應用開閉固脫法,對于恢復期治療,現對任老所提觀點進行歸納分析。
2.1 絡塞血瘀證
《素問·陰陽別論》文:“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3],論述了三陰經三陽經病變是本病發生基礎,因脈為血之府,六經為血之通道,同時,營血也起到滋養六經之效,當各種原因導致血液瘀阻,六經不暢,便會形成絡塞血瘀,發為偏枯之病,故以通經活絡化瘀法治之,同時以理氣、化痰、醒神法等輔之??煞譃轲鋈浗j證及風痰熱盛證,前者多起病緩慢,臨床可見頭痛眩暈、皮膚肢體麻木、言語不利、口角歪斜、肢體偏癱,舌紅苔黃膩,脈弦滑。任老善用天麻酒、四物湯、補陽還五湯、鐵彈丸等,同時自擬活絡化瘀散(生槐花5 g、葛根5 g、赤芍5 g、地龍3 g等)及醒腦通脈散(血竭15 g、西藏花20 g、葛根30 g、漢三七25 g等。)任老認為風痰熱盛證多是由于肝腎虧虛,肝陽不安于下,浮動于上,陽動生風化火上犯于腦或氣機不暢,氣郁化火生風引動肝陽上犯于腦所致,此證多表現為實象,臨床可見氣粗息高,或燥擾不寧,頭脹耳鳴,脈象弦實而大,可伴有便秘,痞脹等腑實之象,舌黃燥,脈沉滑。任老認為理氣化痰,滋陰潛陽謂之大法,正所謂“大氣一轉,邪氣乃散”。臨證時多用勻氣散、八味順氣散、并自擬理氣反正湯(珍珠母5 g,沉香3 g,烏藥2 g等。)以理氣,達到治痰先治氣之目的。并用竹瀝湯、導痰湯、導痰開關散、自擬滌痰散(風化硝1 g、猴棗0.5 g、膽南星1.5 g等藥物共為細面,每服1.5 g,日2次,生姜汁下)以化痰,以防痰塞氣道,防治肺內感染。對于肝陽妄動之象,多用介類以鎮潛肝陽,方多用柳寶詒醫案方、王旭高醫案方、五石湯等,以上各劑,可以一方為主,輔以它劑,臨床上多起事半功倍之效。
2.2 絡損血溢證
任老認為出血性中風多由臟氣不平,腑氣不通,經絡不用,邪氣上犯于腦,邪氣外鼓,正氣內收,絡脈受傷,可造成絡破血溢證,轉化為痰飲之邪導致清陽不升,神機失用,可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但意識尚清,如臟腑之氣被阻斷,不能與腦氣相通,便會出現陰維、陽維、陰絡、陽絡失靈,出現閉脫二證。任老認為閉證多屬實證,通者則生,不通則死,多用搐鼻、楷齒、探吐、芳香開竅,辛涼、辛溫透絡、興奮神機,多用先用白礬散(白礬20 g、生姜10 g,合研過濾,分3次服用)待痰涎吐出,方可服用其它方劑(蘇合香丸、紫雪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新加牛黃清心丸、牛黃膏、三化湯、開關散)。對于脫證,任老認為脫者宜固,應震納真元,顧護真陰,以斂陰斂陽固脫為治病之本,方多用獨參湯、參附湯、急救丹、陰陽兩救湯、并自擬兩救固脫湯(赤人參5 g、附子3 g、龜板膠3 g等)。上述方劑任老臨證時多有應用,功效甚佳,使閉證得開,脫證得固。
2.3 后遺癥
中風病急性期過后,多有經絡阻滯,敗血頑痰纏綿膠固,邪氣留戀,正氣虧虛,可表現為手足偏枯,唇緩流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神志模糊等癥,因久病耗氣,故以補益正氣為主,輔以它法,臨證時不可拘泥于一法,需多法配合,方見成效。任老常用集靈膏、滋營養液膏、還少丹、地黃飲子、李冠仙常用調理方,自擬益腦丸(何首烏30 g、黃精40 g、西藏花40 g、桑枝20 g、豨薟草15 g等藥物共為細末,蜜大丸,每服1丸,3次/d),用滋降厚味之劑,可填補腎精,精足可斂陽,起到陰平陽秘,精神乃至之效。
中風病自古以來便有“四大難癥”之稱,任老不畏艱辛,知難而進,并通過熟讀經典,采百家之長,結合自己心得體會,深刻演繹于臨證,全面剖析中風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等演變過程,并大膽提出破血化瘀法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臨證奏效甚廣,其后代弟子在其理論基礎上,又提出“髓虛毒損”之病因病機,為中風病的治療提供更廣泛思路,雖大師雖已先逝,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及精益求精的醫術,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及繼承。
參考文獻
[1] 任繼學.懸壺漫錄[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10-220.
[2] 田代華.靈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 張燦珅,徐國仟,宗全和.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