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凱 秦偉 楊柳
【摘要】目前腔鏡手術的廣泛開展,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腹腔鏡術后重要的并發癥。但是在高海拔地區腹腔鏡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機制、預防等研究較少;腹腔鏡術后高海拔環境下血栓形成的條件,與平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特點,術中術后更易導致血栓形成,現進行相關性綜述探索相關機制。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腹腔鏡術后;血栓形成;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
腹腔鏡技術現在于臨床科室操作越發熟練,大型手術都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但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DVT)的并發癥日益增多。DVT是術后嚴重的并發癥,急性期可導致栓子脫落出現肺梗塞,危及患者生命,慢性期會出現血栓后遺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高海拔地區空氣氧分壓顯著低于平原地區,顯著氣候特點是氧含量低、干冷、氣壓較低、強輻射,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傷、血液高凝及血流狀態等發生改變。在高原缺氧環境下生活,人體的血液成分變化將影響血液流動和組織灌注,進而加速術后靜脈血栓的形成,影響患者健康安全。
1 高原環境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高海拔地區是一個特殊環境,對長期生活的居民低氧會造成機體一系列不良反應,紅細胞、血紅蛋白增多,紅細胞壓積增大,血液粘稠,粘滯性顯著增加[1],血流速度變慢,導致深靜脈血栓容易形成。
1.1 高原環境下血管內皮細胞影響
高海拔低壓低氧能使血管活性成分發生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炎癥因子增加、細胞活性表達降低、促凝血活性增強,最終造成凝血功能異常[2-4]。有相關報道提示在高原環境下內皮功能發生障礙,會使人體血液系統微失衡,呈現易凝血狀態[5]。
1.2 高原氣候對血液凝固性的影響
高原缺氧大環境下會激活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使紅細胞數增多、血紅蛋白含量增加、紅細胞壓積增高,導致血液成分增加,一方面可以增加攜氧含量、適應高原低氧生活,另一方面血液的黏稠性增大血液表現為一種高凝固狀態。新研究還顯示低氧狀態下紅細胞能增加與低分子蛋白的黏附性[6]。其次還可導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增強。另外特殊的高原環境還可以使人體體內血漿容量發生變化,引起血容量較少相對性地是血液呈高凝固狀態。
1.3 高原環境對血流狀態的改變
高原環境下不但細胞容量增加、血漿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使血流速度發生相應改變,而且低溫低氧環境下還可發生縮血管改變,導致血管管腔直徑縮小變窄,進一步導致血流狀態發生變化。
2 高海拔地區腹腔鏡術后血栓形成因素
2.1 手術因素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需要體外建立人工氣腹通道,國內主要通過戳卡進腹后注入CO2氣體,通過持續CO2充氣創建腹內壓顯露空間視野。腹內壓力達到10~15 mmHg,使腹腔內壓力聚升、膈肌膨隆,胸腔壓力進而升高壓迫縱膈組織,心臟充盈受限,心排出量下降,靜脈回心血量減少,下肢靜脈被動性擴張;持續的氣腹壓對腹膜后的血管靜脈產生持續壓迫,血管內壓力持續高壓有可能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膠原纖維裸露使血栓形成。最終CO2氣腹使下肢靜脈回流障礙、靜脈血流淤滯、靜脈內徑增大和血液流速下降,成為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腹腔鏡手術根據不同術式需采取不同的體位,不同體位變化對靜脈回流影響亦較大,其中以頭高腳低位最為明顯。國外對LC手術患者術中測定股靜脈,氣腹壓越高股靜脈擴張明顯、血流速度變慢,頭高腳底位更明顯。國內等研究結果也已證實。
在高海拔地區手術過程中,氣腹可引起血液凝固性等改變也更為明顯。楊林等[7]研究手術時間越長術后深靜脈形成血栓的危險性越大。有報道LC術后出現明顯的凝血系統活性增高、血液具有高凝的特性、誘導凝血活性血小板活化。這提示手術時間越長對下肢深靜脈血管刺激越大,將導致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等一系列改變,使患者術中及術后血栓形成可能性大大提高,這種術后血液流變學改變與手術時間成正比。
2.2 麻醉
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使周圍靜脈擴張,肌肉收縮功能降低,下肢的靜脈擴展,靜脈心血量減少,血流滯留。麻醉藥物對凝血功能可能有不利影響,某些麻醉藥品會對靜脈內皮產生損傷作用進而啟動局部的凝血反應,形成微血栓[7]。
2.3 其他高危因素
查閱大量文獻發現,患者年齡增大,器官功能逐漸減退,血管彈性下降、脆性增大、血液流速減慢、停留,容易導致血小板聚集,高齡患者多發生血管脂質沉積,促進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術前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發生DVT的危險性加大3.94倍[7]。國外研究結果,糖尿病可使患者DVT發生風險增加約1.5~2倍。
3 腹腔鏡手術后DVT的發生率
對于高海拔地區腹腔鏡術后DVT的確切發病率目前缺乏準確數據。國內研究表明對于術前、術中行預防性干預治療組術后DVT的發病率僅為1.7%,而對照組為9.1%[8]。結合高海拔地區高原環境對人體生理變化影響,推測高海拔地區腹腔鏡術后DVT的發病率相對于平原地區較高。國外報道DVT發生率變數較大,具體分析原因可能是每個實驗研究方法、標準林林總總,沒有形成標準的系列研究;其次,現在手上復雜、所需時間長術后DVT發生率相對升高,術前、術中行針對性的預防治療可以降低DVT的發生;最后,術后部分患者雖有靜脈微血栓形成但沒發生DVT臨床癥狀,無法納入統計指標。
4 預防措施
目前預防術后下肢DVT有機械性預防和藥物性預防。機械性預防主要是物理加壓方面操作,通過外部加壓增加血液回流,較少下肢深靜脈內血液過多留滯,但機械性預防措施不能預防靜脈內已形成的血栓脫落,造成進一步栓塞的風險,對高危患者提前行相關檢查是必要的。機械性預防措施較多如:間斷氣囊壓迫(IPC)、彈力襪(ES)、下肢分段加壓繃帶(LB)、間斷腓腸肌電刺激(IECS)。此外,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技術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預防DVT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海拔地區老年患者圍手術期血栓的發生[9]。
綜上所述,高海拔地區行腹腔鏡術后DVT發生是客觀存在,合并有血栓高風險患者發生率更高。對于合并有高危風險擬行手術患者,應采取預防措施,重視治療基礎疾病,圍手術期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彈力襪、壓力繃帶加壓等機械性措施,并根據病情酌情給予抗凝治療,手術中盡可能避免頭高腳低體位,控制氣腹壓力在10 mmHg左右,對于需此體位患者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術后盡量避免使用止血藥物,預防血液高凝狀態。術后鼓勵患者床上腓腸肌的功能鍛煉,并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如術后患者表現有患側肢體腫脹、皮溫升高伴有活動時或靜息時疼痛,應積極完善彩色多普勒等必要檢查,早期發現并早期治療。
參考文獻
[1] 任曉明,巴 軍,馬長福,等.高海拔地區下肢骨折術后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防治[J].高原醫學雜志,2006,16(3):28.
[2] Irarrázaval S,Allard C,Campodónico J,etal.Oxidative stress in?acute hypobaric hypoxia[J].High Alt Med Biol,2017,18(2):128-134.
[3] Pichler Hefti J,Leichtle A,Stutz M,et al.Increased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oxidative stress at extreme altitude[J].Eur J Appl Physiol,2016,116(4):739-748.
[4] Souvannakitti D,Peerapen P,Thongboonkerd V.Hypobaric hypoxia down regulated junctional protein complex:Implications to vascular leakage[J].Cell Adh Migr,2017,11(4):360-366.
[5] Gupta N,Ashraf MZ.Exposure to high altitude:a risk factor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Semin Thromb Hemost,2012,38(2):156-163.
[6] Kim M,Alapan Y,Adhikari A,etal.Hypoxia enhanced adhes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microscale flow[J].Microcirculation,2017,24(5):10.
[7] 楊 林,蔡 端,祁光裕,等.腹腔鏡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裕臨床雜志,2009,16(6):425-428.
[8] 王福利,董青川,趙至成,等.高海拔地區腹腔鏡手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防治[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20):2215-2217.
[9] 解智超,陸衛生.高海拔地區急性等容血液稀釋對老年患者血凝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5,3(24):464-46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