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君
【摘要】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隨之上升,特別是與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在近年來,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患病率也越來越高,本文主要簡單介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病機,及對其治療的辨證論治。通過本文的綜述能夠為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2型糖尿病;抑郁癥;辨證論治;中醫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當今的社會,物質日益增長,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缺乏鍛煉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而來,使得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有約3億6000萬糖尿病患者,到2030年預計增加到5億5200萬,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2型糖尿病約占所有糖尿病的95%。而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臨床上的普及,2型糖尿病的一些精神類的并發癥也逐漸得到重視,特別是抑郁癥。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發病率已經達到22.0%~62.0%,是普通人的5倍左右。并且,國內外研究認為,2型糖尿病與抑郁癥二者相互促進,會加重病情。目前,西醫并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案,藥物的選擇較少,且毒副作用較大,但是,中醫的個體化辨證治療不僅能有效的控制抑郁癥狀及血糖,也能改善全身的一般癥狀。
1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分析
在中醫學中,2型糖尿病又稱為“消渴病”,關于其研究最早見于《內徑》。而對于消渴病的中醫辨證可以追溯到張仲景所提的“三消辨證之法”,認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主要是陰津虧耗,燥熱偏勝。因此,在治療時宜采用養陰清熱,健胃益脾之法。在清代黃元御等人則持不同觀點,開創了從肝來論治消渴病的先河。
隨著后來中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2型糖尿病的病因研究也開始豐富起來,即認為導致病癥發生的原因并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包括諸如陰虛、五臟柔弱等先天因素,也包括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后天因素。但是,多數中醫學家認為陰虛是貫串該疾病產生始終的根本,而肝失疏泄是誘發疾病的關鍵性因素。祖國醫學并無抑郁癥的病名,常將其按照病癥稱為梅核氣、臟燥、百合病等,現在統一稱為“郁病”。其發生主要是七情過極,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等,而肝氣郁滯是郁病的基本病機,所以,二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是一致的,這就導致了2型糖尿病易發郁癥。其關系非常密切,但也不排除其他病因病機。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辨證論治
腎陰虧虛,肝氣不達,有研究表明,約有28.23%的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的兵營機是腎虛肝郁,陰虛是貫串消渴病始終的重要病機特點。故在治療類似病人的時候要肝腎同補,以滋腎陰為先,加以疏肝解郁。采用“益腎解郁方”,包括熟地20 g,山茱萸15 g,五味子9 g,白芍12 g,石菖蒲12 g,酸棗仁20 g。心肺氣陰兩虛,肝氣不調,白小林等人經過研究發現,糖尿病合并抑郁癥雖然是中醫“郁病”,但是,其是由于消渴病引起的,所以,與一般的“郁病”并不一樣,治療方案也不一致,他提出病機是陰虛燥熱日久,進而導致心肺氣陰兩虛,肝氣不調,所以治療方面應以益氣養陰為主,采用“養陰清郁湯”,包括山藥30 g,牡蠣30 g,北沙參15 g,赤芍15 g,麥冬15 g,白芍15 g,柴胡、半夏、甘草10 g。肝陰不足,疏泄失職,對于該癥狀,有學者認為,主要病機是陰虛血燥,肝失所養,所以導致肝失疏泄,建議采用的藥方是“一貫煎”,該方具有滋陰疏肝,里面還有大量養陰之品,以期滋陰柔肝以代疏肝之功,而無傷陰耗液之弊。生地30 g,沙參15 g,麥冬15 g,當歸15 g,枸杞子12 g,川楝子5 g,山萸肉10 g,黃芪10 g,山藥20 g,白芍10 g,酸棗仁15 g,合歡花10 g。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將本病定義為五種類型,他們認為該病不外乎是肝郁脾虛、氣郁化火、陰虛火旺、氣血兩虛、陰陽兩虛五種證型,應該根據不同類型進行治療,所以,對于氣滯血瘀及氣機不暢者,應該理氣化瘀、疏通氣機,“血府逐瘀湯”是首選,主要包括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枳殼、赤芍、柴胡、牛膝、醋香附等是基本方,然后根據病人的不同特征進行加減。對于不管是2型糖尿病郁癥,或者是1型糖尿病效果均較好。
3 結 論
通過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中醫治療進展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病機復雜,但總的來說是陰虛與肝郁互為因果,只要圍繞根本病機來進行辨證論治,是可以通過中醫的方法加以治療的。
參考文獻
[1] 潘玉萍,李樹德,等.NF_B及其相關因子與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關系的研究進展[N].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7):754-758.
[2] 趙振環,陳志興.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其焦慮抑郁情緒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2008,23(4):243-24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