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祎 胡永明
【摘要】目的 對比間隙藍光照射與持續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新生兒黃疸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手段為依據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予以持續藍光照射療法,給予觀察組間隙性藍光照射治療方式,對兩組治療效果予以對比。結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62%,明顯高于觀察組的7.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間隙與持續性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基本一致,但前者安全性高,可明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間隙藍光照射;持續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膽紅素異常代謝使得膽紅素水平明顯上升引起的疾病類型,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與黏膜黃疸等,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臨床問題[1]。現階段臨床多采用藍光照射方式治療該疾病,在緩解臨床癥狀,控制新生兒黃疸發展進程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深入探討不同的藍光照射方式對該疾病的治療效果,我院抽取收治的部分新生兒黃疸患者予以間隙和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新生兒黃疸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手段為依據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2~28 d,平均年齡(15.2±1.6)d,17例早產兒,9例足月兒;觀察組男12例,女14例,年齡1~30 d,平均年齡(15.5±1.8)d,18例早產兒,8例足月兒。對兩組性別、年齡和出生情況予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式
兩組患者均行缺氧、寒冷、損傷、高碳酸血癥等基礎治療,對于嚴重貧血者,可予以血液術中,同時給予適量抗生素類藥物預防感染。藍光照射治療方式:將患兒放置于大小合適的光療箱中,用黑色眼罩遮蓋患兒雙眼,以免損傷患兒視網膜;另用尿布將患兒陰部、肛門等隱私部位徹底遮蓋,予以雙面藍光照射;對照組采用持續性光照治療,每照射12~18 h,停止12~18 h,給予觀察組患者間隙性藍光照射治療方式,每照射3~6 h,停止2~4 h。
1.3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治療后,患兒皮膚和鞏膜上的黃疸癥狀基本消失,經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降明顯;無效:各項臨床癥狀和血清膽紅素水平未出現明顯變化,或病情比治療前更嚴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結果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結果
對照組中有9例患者存在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62%,明顯高于觀察組的7.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650,P=0.017)。
3 討 論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最常見的新生兒時期疾病類型,多由膽紅素生成過量、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不足、膽紅素排泄和肝腸循環異常所致[4]。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62%,明顯高于觀察組的7.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間隙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明顯,安全性高。
總的來講,給予新生兒黃疸患者間隙藍光照射治療效果明顯,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邸菁華,臍血膽紅素水平對ABO溶血足月新生兒黃疸的預測效果[J].西部醫學,2016,28(5):678-680.
[2] 徐曉妮,不同藍光及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綜述,2016,22(13):2660-266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