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小華
【摘要】目的 分析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中心開展急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干預,觀察組則按照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干預。結果 觀察組搶救時間為(44.82±17.03)min,對照組為(62.38±16.75)min,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96.77%,對照組為83.87%,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療糾紛發生率為3.23%,對照組為19.35%,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3.55%,對照組為80.66%,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急診護理流程,可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醫療糾紛并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故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急診護理流程;急救效果;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急癥、重癥之一,好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其特點是起病急、病情進展快、危害性極大、死亡率高等,且近年來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1],給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脅。急性腦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溶栓,恢復梗死灶血供,減少腦梗死的面積。而為以上治療爭取時間,則是急診救治和護理的主要任務[2]。本文即分析了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中心開展急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其中,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2.8±4.4)歲;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2.5±4.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包括在接到求救電話時,第一時間安排急性人員前往救治,抵達現場后立即給予常規吸氧、心電監護等,并進行病情評估、抽血等,幫助患者臥床休息等,同時做好其它輔助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按照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2.1院前急救護理
急救護士應預先做好急救藥物及設備的準備工作,當急診室接到求救電話,能以最快速度出院搶救。抵達現場后,急診護士應立即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的病情做全面的評估,并立即予以吸氧、心電監護、抽血、建立靜脈通路及其它準備工作等,便于入院后能夠立即開展搶救治療。
1.2.2.2轉運護理
在患者的轉運過程中,護士應維持患者的身體平穩,同時保持高度警惕,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繼續給予吸氧、心電監護等措施,必要時給予插管,將全部信息準確記錄,以便與醫院工作人員交接。
1.2.2.3交接護理
當救護車抵達醫院后,急診護士應立即與醫院相關醫護人員進行患者的交接,介紹病情和已給予的救治措施,患者的病情情況等,并立即將患者送至手術室進行搶救。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②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③兩組患者的醫療糾紛發生率。④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指標比較。
3 討 論
綜上可見,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急救護理流程進行干預,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同時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從而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總滿意度,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寧伶英.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1):152-153.
[2] 李永輝.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1):104-10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