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振剛
【摘要】目的 研究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在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進行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的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對觀察組患者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率。結果 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療效比較顯著,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治療方式,治療效果比較顯著,不僅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律失常,降低了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藥物原因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快速恢復,有效的提高了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效果;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
心律失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心內科疾病,有很多外界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病癥,造成患者出現心臟受到傳導阻礙等多種癥狀,從而引發患者心律失常,胸悶、心電圖異常以及心前區不適是當前心律失常并征得主要臨床癥狀,病情較嚴重的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醫學上緩慢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包括竇性心動緩慢、病態竇房結綜合癥、房室傳導阻滯等幾種類型。近年來,緩慢性心律失常疾病的發病率在不斷增加,此類病癥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西藥改善和中醫治療,中醫治療效果比較顯著,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就是其中之一,能夠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和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1]。本文就針對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病癥的療效進行相關實驗探索,具體分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進行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的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3.0±1.47)歲;觀察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4.5±2.11)歲,所有患者都經確診為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相關臨床癥狀,患者以及家屬都同意配合醫院治療。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方式,治療措施為服用阿托品片(世貿天階制藥生產;國藥準字H32020236)進行治療,口服1片/次,3次/d,15天為一療程。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治療方式,藥方成分包括:炙甘草9 g、麻黃10 g、細辛6 g、黃芪30 g、制附子8 g、丹參15 g、桂枝12 g,在熬制藥湯之前,先煎制附子。患者進行服藥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藥材的適當增減,比如:心脈痹阻的患者可以將丹參調整為30 g、增加紅花、人參各10 g,心腎陽虛的患者可以增加紅參10 g、制附子調整為15 g。將藥材2次煎熬、每次服用300 mL,1服/d,分2次服用,一個療程為15天[2]。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價,顯效評價標準為:患者胸悶不舒、心律失常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評價標準為:患者胸悶不舒、心律失常等臨床癥狀有效緩解;無效的評價標準:患者胸悶不舒、心律失常等臨床癥狀沒有消失,還有加重現象[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根據患者用藥以后由于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的不良反應現象包括:輕微的心率緩慢、口干、少汗、煩躁不安、皮膚干燥發熱、小便困難、腸蠕動減少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52.00%,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患者的不良反應率
在觀察組中,患者沒有發生由于藥物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中,由于藥物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有4例,其中心率輕微緩慢1例,口干2例、皮膚干燥發熱1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16.00%(4/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478,P=0.0370<0.05)。
3 討 論
心律失常是臨床醫學上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小于60次/min一般會被認為屬于心律失常的現象,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等,監測患者是否心律失常的方式為心電圖的應用,在進行患者心電圖檢測之前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診斷情況和以往病史進行查看,觀察患者是否具有心律失常的情況發生,還需要按照患者的體征變化,包括心率變化情況、發作時間等。這是對患者進行心律失常診斷的關鍵環節,患者進行服用西藥的治療方式,會由于服藥時間過長,一定程度上傷害患者身體,影響患者之后的生活質量,因此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方式,治療效果會更加顯著,可以更好的調節患者的氣血經絡、改善患者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4]。
治療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52.00%,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率則低于對照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顯示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更好的應用價值,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率失常屬于中醫學中心悸、暈眩的范疇之內,患有此病的患者一般陽氣虛虧、嚴重淤阻的癥狀,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進行治療可以達到益氣溫陽、滋陰、補血的治療效果,加以當歸、桂枝、人參等藥材可以調和陰陽,調理氣血。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藥材的適當增減,對氣滯血瘀等患者增加麥冬、沙參等藥材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的治療方式,具有更加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提高了治療有效率,還明顯降低了患者由于藥物原因引起的不良反應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學文.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8):116+118.
[2] 解 坤,韓雪花.觀察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安全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3):8479.
[3] 王海波.探討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6):5284+5286.
[4] 黃 旋,張華清.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1):202-20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