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英
【摘要】目的 觀察音樂療法聯合針灸早期介入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臨床觀察。方法 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出血后昏迷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C三組,各16例,采用控制血壓、血糖、神經營養、防治并發癥等內科常規治療手段治療,B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針灸療法,C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音樂療法聯合針灸進行治療。對三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3、4周時應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CS)進行療效評估。結果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3周時,各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在治療后第4周時B、C兩組的GCS顯著高于A組,其中C組評分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患者病情、治療方案與藥物使用無特別差異的情況下,音樂療法聯合針灸早期介入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優于常規療法及針灸聯合常規療法。
【關鍵詞】腦出血;音樂療法;針灸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
腦出血是腦卒中的一種,具體病理為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導致的顱腦內出血。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其發生與高血脂、高血壓、不良生活習慣或者血管老化等因素導致的血管變化密切相關。對腦出血而言,其治療措施是否及時得當對患者預后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般而言,越早進行醫療救治行為,患者存活的幾率越大,預后生活質量也越高。一般腦出血患者初期三個月為康復的黃金時間,在該階段進行積極康復在整個病后康復過程中其恢復效果最大,因此對于該時期患者進行怎樣的康復治療手段一直是臨床工作人員研究探討的熱點。腦出血在我國傳統中醫理論中歸屬于“中風”、“中臟腑”方面[1]。祖國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情志失調、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治療上多配合針灸療法,以手、足陽明經上穴位為主,辯證選穴,常用的穴位有肩髎、內關、合谷、足三里等等,目前已有許多文獻研究證實針灸對于腦出血后昏迷患者有較好的促醒作用。而音樂療法主要是通過選取合適的音樂讓患者在音樂體驗中達到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目前該療法多應用于晚期腫瘤患者緩解疼痛、減輕化療反應、改善身心疾病和臨終關懷等方面,在促進顱腦損傷患者功能恢復方面也已取得初步效果[2]。有鑒于上述研究信息,在此將不同治療手段相互對比,觀察音樂聯合針灸治療對于腦出血患者的促醒效果,故進行此次研究。在對部分腦出血后昏迷患者實施音樂療法聯合針灸治療之后,對比常規治療以及常規治療聯合針灸治療的患者恢復狀況,發現該治療手段療效強于另外兩種方式,現將此次研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出血后昏迷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家屬同意參與實驗。本次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B、C三組,各16例。其中,A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齡54歲;B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齡57歲;C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齡55歲。三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出血診斷標準;②頭顱CT影像證實腦出血;③出血量15~50 mL;④Glasgow昏迷評分(GCS)≥6分;⑤年齡40~70歲;⑥有重度高血壓、糖尿病及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納入本此研究。
1.3 治療方法
A、B、C三組患者均采用控制血壓、血糖、神經營養、防治并發癥等內科常規治療手段治療,B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針灸療法,C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音樂療法聯合針灸進行治療。
1.3.1 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主要選取手、足陽明經上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在上肢選取肩髃、肩髎、肩貞、陽溪、曲池、后溪、合谷等穴位,在下肢選取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足三里、絕骨、沖陽、太沖、解溪等穴位[3]。對患者需要針刺的部位進行常規消毒清潔之后,選用0.35 mm×25 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向前述諸穴位快速進針,同時保持穩定指力行提插捻轉等針刺手法,頻率為160~180次/min,以得氣為準,操作結束后留針25 min再拔針。每日行針灸治療1次,以4星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3.2 音樂療法
在音樂的選取上以患者喜歡的音樂為主,也可適當配合其它多種類型樂曲,將曲子下載至MP3上,然后在患者病床周圍進行反復播放,早中晚各一次,40 min/次,音量控制在40 dB以內,音樂的節奏、響度、強度、旋律要參照患者狀態進行適當調整。若患者昏迷程度較深、心率緩慢、血壓偏低、反應遲鈍,可選用富有活力,節奏歡快的樂曲進行播放;若患者呼吸頻率加快,心跳偏快時則可采用節奏舒緩的樂曲進行播放,對C組患者堅持音樂療法聯合針灸治療4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
本此研究以Glasgow昏迷評分(GCS)作為療效評估指標,對A、B、C三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3、4周時進行療效評估。
2 結 果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3周時,各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第4周時B、C兩組的GCS顯著高于A組,其中C組評分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我國傳統醫學對于本病的研究由來已久,在中醫典籍中將發病后昏聵不知人事的腦出血后昏迷表現歸類為中風中“內風”、“中臟腑”一部分。早在秦漢時期,《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關于“血與之氣,并走與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的相關描述,在東漢醫書《金匱要略》中正式確立本病“中風”的命名,另一方面,在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五音屬五行的說法,現代生理學已經證實音樂可以影響到人體大腦邊緣系統和腦干網狀系統,可以興奮大腦皮質層相應區域,而《樂記》中“樂以治心,血氣以平”的觀點也暗示了音樂與身心健康的聯系,結合上述《內經》中提及的中風醫理相關描述,可見借用音樂療法治療腦出血后昏迷患者無論在祖國醫學還是現代醫學,皆是有跡可循。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音樂療法聯合針灸治療對于腦出血后昏迷患者在臨床上是一種可供考慮的更好的促醒康復治療方案。但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面樣本容量不夠大,這會影響到實驗結論的準確度。另外,由于音樂療法音樂選取原則的限制,不同類型音樂對于腦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影響缺乏一定的對照,這是否造成研究結果的誤差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賈 杰,陳希源,于曉忠.音樂療法對腦出血患者意識障礙的療效影響[J].陜西中醫,2013,34(06):662-663.
[2] Formisano R,Vinicola V,Penta F,et al.Active music therap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brain injured patients during comarecovery [J].Ann Ist Super Santia,2001,37(4):627-630.
[3] 劉道龍,姜德友,褚雪菲.陰陽經穴透刺治療中風后遺癥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08):1068-106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