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性情耿直的忠臣,因敢于批評朝廷的過失,得罪權貴而沒少受罪。明朝的李時勉(1374—1450)就是這樣一位忠良之臣,因犯言直諫幾乎“九死一生”,人稱“打不死”的李時勉。
李時勉是個大才子,而立之年考中進士,不久因參與修撰《明太祖實錄》有功,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而被提拔為翰林侍讀。所謂“翰林侍讀”就是陪皇帝讀書論學,身居內閣而且可以參與朝政,地位不可謂不顯赫。一般來說,李時勉只要謹言慎行,老老實實侍讀,前途不可限量。但李時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屢屢上書直指朝政弊端,得罪了很多權貴。
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向全國發布了遷都北京的詔令。但僅僅過了幾個月,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便遭受雷擊,燒為一片廢墟。朝野上下頓時議論紛紛,禮部主事蕭儀甚至認為遷都勞民傷財且棄絕皇脈,這場大火正是遷都“有違天意”的有力證明。朱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處死了蕭儀。
李時勉作為皇帝身邊的近臣本該最懂得皇帝的心思,順其意而行之,卻偏偏“不識時務”,在這節骨眼上也奏了一本,不僅痛陳遷都之弊,而且列舉了朝政其他弊端一共15條。氣得朱棣幾次將奏章仍在地上,但因為李時勉提出的意見確實很有道理,朱棣又忍不住撿起來再看,最后還采納了他很多建議。盡管如此,李時勉還是被讒下獄,一年后才在重臣的保薦下官復原職。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不久,李時勉又上書言事,不僅一點不給新皇帝面子,還觸犯了朝中很多權貴的利益。由于奸臣構陷,朱高熾非常生氣,將李時勉召到殿前當面責問。李時勉從容應答,絲毫沒有認罪的樣子。這下更把皇帝氣壞了,他命令侍衛將李時勉當場打了個半死,流放到交趾(今越南)。沒想到到了交趾沒幾天,李時勉仍“死不悔改”,居然再次上書朝廷,被錦衣衛逮捕關進了大牢。此時李時勉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以為將不久于人世。不承想在牢房里有一個曾得到李時勉恩惠的看守,悄悄找來醫生為他醫治,他才算逃過一劫。
朱高熾臨終前仍對李時勉念念不忘,他對身邊的大臣說:“敢在朝廷上當眾侮辱我的,也只有李時勉這個人了!”說完口吐鮮血,當晚就駕崩了。
朱高熾死后,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一日,朱瞻基忽然想起先帝臨終前的話,頓時怒火中燒,吩咐立馬將李時勉押出牢房,斬于西市。但是他又很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樣的奏本讓先帝至死難以解恨,于是他來到刑場,當面責問李時勉。
李時勉叩頭說,我就說了居喪守孝期間不宜親近嬪妃,不宜讓太子遠離身邊。朱瞻基聽了,怒色稍解。李時勉又提到了其他幾個建議,朱瞻基仔細聽完后不由感嘆,稱贊李時勉是個大忠臣,并且下令赦免他,官復原職。
李時勉不僅敢于直言上諫,而且做官清正廉潔,不為金錢折腰。傳說有一次朱瞻基巡幸翰林院,將金銀灑在地上賜給眾學士,大家都俯身去撿拾,只有李時勉一人站立不動。
李時勉因病辭官還鄉的時候,他的學生們看見他隨身攜帶的僅有一卷行李,幾箱舊書,于是湊了幾百兩銀子想送給他,但李時勉一錢未受。李時勉去世后,朝廷嘉獎他的功績,謚號“文毅”,后改謚“忠文”,贈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