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前,我國法定的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每個星期工作6天,只有一天休息。上班族只能把所有的家務活都放在周日干,那時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1994年3月1日,開始實行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44小時的工時制度,即“1+2”休假制度。每逢大禮拜,就可以休息兩天,而在小禮拜就只休息一天。1994年3月5日,一個星期六。這是我國新工時制實行的第一個休息日,人們感到了一個不小的“解放”。但顯然當時人們對這種大小周工作日還不習慣,當時一家報紙有這樣的新聞:輪到第一個雙休日(當時是隔周休息一個星期六),全市有幾十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趕到單位。另一個不適應表現在人們對雙休日的利用方面。有些人在第一個雙休日里并沒有覺得特別輕松,倒是覺得很沒意思,待在家里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決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統一的工作時間,星期六和星期日為周休息日”。規定從當年的5月1日之后改為每周工作時間40小時,即家喻戶曉的雙休日工作制。
新工時制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同時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星期五成了周末,電視臺也紛紛調整節目編排,每逢周末,安排許多綜藝娛樂、文藝晚會之類的節目。社會上增加了花樣繁多的雙休日活動,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雙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和提高,給商家也帶來了不小的財富。
1999年和2007年,國務院兩次公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7天(2008年之后,“五一”7天長假改為3天小長假)的長假。“黃金周”的概念是在國辦發[2000]46號文件下達后才明確提出的。
(文/松 風)
在時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當中,常常把“御醫”和“太醫”混為一談,劇中人一會兒喊“御醫”,一會兒又喊“太醫”。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先來說“御醫”。“御”表示對帝王的所作所為及所用之物的敬稱,簡單理解就是:凡是跟皇帝和皇室相關的人與物,都可以與“御”沾邊。“御醫”指的是宮廷醫生,就是專門為皇帝及皇室成員看病的大夫。
再說“太醫”。太醫指的是古代的醫官。周朝時期,宮廷中把掌握醫藥的官員稱為醫師。隋朝時,朝廷在太常寺下設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太醫署——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醫學院雛形。元明清三代,朝廷均設有太醫院,是國家最具權威的醫學機構。雖說是全國最高等級的醫學機構,但在里面工作的太醫們級別卻不高,太醫們分“御醫”“吏目”“醫士”“醫生”等幾個級別。只有最高級別的“太醫”方可有資格給皇帝和皇室看病,也即最高級別的“太醫”才可稱為“御醫”。
以清朝為例,御醫院在清代稱作太醫院,所以御醫也就被人們統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13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八品與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醫士”,共20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30人,無品,相當于醫院里的助理醫師。

清代太醫院紫銅印章
太醫院的“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也就是說,有處方權;第四級的“醫生”只是當助手,沒有處方權。“醫生”的“生”字,是“生員”的意思,“醫生”就是指見習大夫,和我們現在所稱的“醫生”有很大的不同。
(文/錢俊男)
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提及一句話,請問您貴姓?一般人這個時候會客氣地回復“免貴姓……”,我們把這視為謙卑,但是仔細想,姓氏不分貴賤,為何要免貴?
免貴,從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貴”。聯系上文“貴姓”,免貴只是顯示自己的謙虛,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樣,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要說姓氏的貴賤,還得從我國古代說起,現在很少人區分姓和氏,不過在古代商周時期,禮而為上,講究尊卑貴賤。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禮法的先河,所以老百姓和達官貴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哪怕是姓氏。今天,回答別人問貴姓,說免貴姓某,只是表示客氣,一種禮貌,當然你不管姓什么也可以不說免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國姓,唐宋以后還有兩種姓不能說免貴。那就是“張”姓和“孔”姓。
傳說,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叫張友仁,而且人間還有個張天師,降妖伏魔法力高深。所以張姓被認為本身就是貴姓,在張姓族人被問到“您貴姓?”時都會直接回答“我姓張”,而不會回答“免貴姓張”。這是民間幾百年來的習俗,并不是張姓人自己封的。“孔”姓也就是孔圣人的姓氏,所以也不能說免貴。
民間說天下只有兩個半貴姓,孔、張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個。這幾個姓,如果回答“免貴”“不貴”,很可能闖禍,因為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當然,封建社會早已是過去式,“國姓”自然不復存在,張姓所代表的不管是玉皇大帝,還是張天師,都是文人筆下的而已,與現在的張姓并無實質關聯。
在春節晚會和許多文藝演出中,有一種被稱為“小品”的文藝形式,多以短劇展現于觀眾。它貼近生活、幽默有趣,因此深受人們喜愛。翻開報紙副刊,多見小品欄目。諸如讀古論今的“歷史小品”、縱議時事的“時事小品”、針砭時弊的“諷刺小品”、介紹知識的“科學小品”“知識小品”等。但你知道“小品”的來歷嗎?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部分)
小品,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中的一員。在中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因為小品具有雋永而警辟的特點,文章短小,形式活潑,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展。
至于“小品”一詞的來源,最早出自古老的佛教經典。公元4世紀,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鳩摩羅什等翻譯了《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其詳譯本稱作《大品般若經》(27卷本),簡稱《大品經》;簡譯本稱為《小品般若經》(10卷本),簡稱《小品經》。于是在佛經中就有了詳本(全本)大品和簡本(節本)小品之分。在這里始見的“小品”一詞,后來則被移用于文學、藝術方面,后也指各類內容單一、言簡意賅、短小活潑的散文、短篇雜記、隨筆等,文學、藝術中的“小品” 便由此而來。
(文/黃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