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桉瑜
(浙江省永嘉縣上塘城西中學,浙江 永嘉)
科學知識本身邏輯性很強,是一種邏輯系統非常嚴密的學科。在初中科學教學浙教版教材中,在教材前面的大多是基礎性的知識,起著鋪墊作用,層層遞進,不斷加深。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在轉變相關概念的效率,而且也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那么,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應用類比教學去促進學生的概念轉變呢?接下來,本文就此展開分析與研究,并提出結合自身以往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以期對自己及他人的教學有所助益。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科學教學更是這樣。學生總是運用腦海中已有的概念去同化新知識,然后促進新知識的改組,從而形成新的概念結構。這個新知識的轉化過程中,類比思想起著重要作用。根據教育研究調查數據顯示,科學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是相對比較容易掌握的,其簡易程度比較符合學生這一時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運用中我們發現,不管是在課堂練習中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生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普遍不高,這是因為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還處于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能力掌握運用理論知識方法與技巧。所以,難以高質量地運用。比如在學習初中階段的第二冊“運動和變化”這一章節時,也就是力與運動。學生在這一課時之前,或許知道有了力,物體能運動,但是還表達不出力是物體運動的先決條件。可是在力的方向這一問題上,大多數學生會受生活中前概念的影響,認為運動方向總是和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從而理解不了摩擦力和運動的關系。這時老師就可以運用類比法轉變學生概念,通過類比人們提物體時,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向上的,但是重力的方向還是向下的,讓學生明白其頭腦中的力與物理運動方向完全一致這一概念是錯誤的,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概念。
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通過直接經驗獲取或者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取。但是獲取的間接經驗大多是通過課本和老師。在一定階段,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的是直接經驗,直接經驗相對于間接經驗來說,直接經驗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就初中科學的教學內容而言,其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加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尚未成熟,對于一些復雜的概念,學生難以掌握,即使掌握了也難以很長時間地保存在腦海中,不能做到在需要的時候準確地反饋出來。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去學習相似的新知識,并且運用類比的思想去記憶鞏固新知識。例如:在光的折射這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有個充分的認識并能清楚地進行區分,從采用類比整體的方式,進行全面的類比,比如方向、定義、概念、性質、發生條件等各個方面和光的反射做對比,通過以前對于光的反射的認識,類比得出光的折射的一些相關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利用已有概念結構中的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從而使知識結構得到更新和重組。
分類和比較是類比思想的焦點和中心,學生經過課堂上長期的訓練和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類比意識和類比能力。但是,類比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思想層面,還要讓類比思想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強類比思想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學習植物與土壤這一章節時,完全可以帶領學生在課外親身實踐,至于在觀察時如何觀察,如何探究?可以類比在科學教學開始時教授的觀察生物這一課時所學到的相關觀察方法和儀器的使用,促使學生改變頭腦中原有的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確的觀察方法,形成或改組成新的概念方法。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說明了類比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基于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對學生概念轉變的作用。筆者認為,教育的滯后性決定了教學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概念的轉變肯定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于此,如果教師能夠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以及心理特征進行類比教學,并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學生錯誤的前概念的轉變一定會高效率地完成。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有計劃地滲透類比思想,運用類比法使其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