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沖
(廣州開發區中學,廣東 廣州)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具有物理觀點、科學探究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與責任。筆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情景+問題”的教學模式,力求學生從情景中發現物理規律,歸納物理規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筆者以《生活中的透鏡》一課為例,探索如何利用“情景+問題”的教學模式在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生活中的透鏡》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第2節內容。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凸透鏡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將該章的第3節課《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調整作為學習第1節《透鏡》后的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在于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學習物理知識,提升物理技能。本節課通過學生先動筆畫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三個圖(物體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體位置在1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以內、物體位置在1倍焦距以內。)歸納成像規律,作為本節課的理論依據。利用F光源LED燈與凸透鏡開展實驗探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快樂,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構建”的轉變中收獲知識。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認識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基本結構和成像原理。通過實驗、分析比較,鞏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內容以及像的特點。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
通過親身體驗,初步建立科學應用于實際的意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提高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活動1:問題導學,落實理論依據
完成學案中的凸透鏡成像規律作圖并歸納成像特點。
活動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是凸透鏡成像規律應用的最好見證,今天我們來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生活中的透鏡》。
活動3:創設情境,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照相機中的應用
教師準備F型光源LED燈,學生領取1個焦距為10 cm的凸透鏡和1張A4紙。
[師]請同學們思考如何將老師手上F型光源LED燈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所成的像清晰地落在空白紙上?
[生]將凸透鏡對著光源,然后在凸透鏡的另一側移動紙,能夠找到所成的像。
[師]請同學們找一找,直到紙上出現最清晰的F圖案。
[師]能夠快速找到像的訣竅是什么?
[生]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物體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所成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所以使紙慢慢遠離凸透鏡可以快速找到所成的像。
[師]現在同學們操作的成像過程就是傳統膠片照相機的成像過程。凸透鏡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白紙相當于照相機的膠卷。這時候,我們看到白紙上F燈的像的性質是怎樣的?
[生]縮小、倒立的實像。
[師]要使照相機底片上的像變小,應如何調節照相機?請同學們結合演示實驗分析,此時,物距如何變化?像距如何變化?
活動4:情景+問題,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在投影儀中的應用
[師]如果我們需要得到一個比F型光源大幾倍的像,我們應該怎樣操作?
[生]將凸透鏡靠近F型光源,前后移動。
教師利用F型光源與凸透鏡演示實驗。
[師]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比原來物體大很多的像,這個像的性質是怎樣的?
[生]倒立、放大的實像。
[師]現在F型光源的像是投影在天花板上,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這個像落在正前方?
[生]可以利用平面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教師演示通過平面鏡的反射將F型光源的像投影到黑板上。
[師]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投影儀的成像過程,但是實際上投影儀是將投影片的文字圖案進行放大,而這些文字圖案是不發光的,因此我們就在投影片底部安裝一個燈泡。
教師播放PPT(投影儀內部結構圖)。
[師]要使投影儀投出的像變大,應如何調節投影儀?此時,物距如何變化?像距如何變化?
活動5:問題導學,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在放大鏡的應用
[師]用凸透鏡作為放大鏡使用,觀察郵票上的細節。
學生按照問題引導自學完成,教師巡查反饋。
活動6:小結點睛
[師]同學們在這節課自主探究,參與體驗,交流合作,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中的應用。
本節課的實驗探究過程以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為主線,以科學探究驗證為方法,學生親身體驗過程,收獲知識,感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帶來的驚喜。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既掌握了知識也學會了方法,個人的物理核心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總之,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物理課堂必然是物理教師的課堂導學,物理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