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明
(安徽省蕪湖縣橫崗中學,安徽 蕪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卑褌鹘y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二者進行有效整合是我國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在傳統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夠生搬硬套,也不能過于被動,而應該是兩者有機地結合,相互交融,彼此融合。
在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由于場地或者實驗器材的限制,不能夠完全體現出化學實驗的操作性、直觀性、探索性和科學性[2]。而由于這些限制,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化學時,對于化學知識的原理和化學理論不能夠有充足的了解和掌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多數實驗現象并沒有那么明顯,或者化學反應的規模較小,或者反應現象不清晰,就會導致在課堂進行實驗時,學生難以看清化學實驗的具體反應現象。例如:鹽酸使石蕊溶液變色實驗中,由于反應沒有劇烈現象,石蕊溶液變色不明顯,就會導致后排學生很難看清實驗現象,對實驗結果記憶不深刻,不利于學生學習記憶化學實驗內容。
初中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2]。而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對于化學實驗中微觀變化的了解多由教師講解傳達,學生對于化學實驗中物質的微觀變化不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就會對化學變化的微觀原理難以理解。例如,在進行酸堿中和實驗時,學生對于反應中的氫氧根和氫離子相結合產生水分子的微觀變化難以理解,對實驗結論只能死記硬背,導致學習效率過于低下。
初中化學已經接觸到一些化學實驗中的大型實驗,而在傳統化學課堂教學中,由于難以在課堂中對這些實驗進行演示,教師只要求學生對這類大型的工業化學實驗有一些基礎的了解即可,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大型化學實驗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傳統化學課堂教學中,有一些化學實驗反應過程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但是由于這些實驗過程過于危險,所以沒有辦法在課堂中進行操作實驗,所以學生對于實驗原理不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例如,紅磷、白磷的燃燒實驗等,教師為了避免實驗過程出現危險,都選擇通過課本圖片來對實驗過程進行講解,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
還有的一些化學實驗由于其反應過程較慢,實驗周期過長,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中對實驗進行展示,例如鐵釘生銹等實驗,學生只能通過教師口頭講解和結合生活經驗來對實驗進行了解。還有的實驗產生的反應物有毒等等都不能夠在課堂中進行操作。
在傳統化學課堂教學中,把一些反應效果不明顯或不劇烈的實驗通過投影裝置進行方法處理,這樣學生通過多媒體幕布上的放大圖像就會對實驗的反應現象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對反應原理也會有一個更好的了解。還可以通過明顯的實驗現象來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危險實驗進行播放,既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實驗視頻來對實驗過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又可以避免危險實驗可能帶來的危險,一舉兩得。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模擬在實驗過程中的錯誤操作,讓學生對實驗室操作規范有一定的認知,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生危險,而且還可以通過觀察錯誤操作造成的后果,讓學生對該反應印象深刻。
在化學實驗中,其反應過程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由于看不到,學生對其沒有直觀的認識,如果利用信息技術來對實驗過程進行模擬,使學生通過模擬動畫來對實驗過程的微觀原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水平就會升高。例如,氫氧根和氫原子進行結合生成水分子的實驗中,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出一個氫氧根和一個氫離子經過碰撞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后變成了水分子。模擬動畫可以使原本看不見摸不到的微觀粒子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學習的困難迎刃而解。
在化學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整合并非只是簡單的技術運用,而是將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入初中化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不斷摸索,將信息技術這種手段有效地整合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促進化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