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愛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石蓮子鎮初級中學,山東 臨沂)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初中歷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積極探究新知識。所謂合作探究是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同時,合作探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要求教師將歷史問題或者歷史任務貫穿到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法在歷史課堂運用的前提在于“合作”。然而,“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劃分小組。劃分小組時,教師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基礎水平,還要考慮到性別差異、性格差異等,確保小組劃分的合理性、科學性。當明確劃分小組的依據之后,教師要參照班里面的人數,將4到6個人劃分在同一小組,并讓小組成員選出一名代表,擔任本小組的組長。其中,組長的職責就是為本小組成員安排學習任務,合理調配學習資源,發揮小組成員的優勢,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都真正體驗到公平、公正,使他們樂于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主動探究新知識,這樣的歷史課堂是高效的。
合作探究教學法的運用,必須要營造合作氛圍,激發起每位學生的探究意識。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機械講解理論知識,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歷史課堂太過于枯燥無味,整節課堂的效率是低下的。鑒于此,教師應營造合作、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使得學生能始終保持著對歷史的好奇心。
當前,很多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來自長輩的寵愛,在平時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僅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并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導致他們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識。初中歷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初中生的現狀,努力營造合作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讓他們掌握溝通技巧,提高他們的交流協作能力。
當前,盡管“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是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況呢?究其原因在于“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過于流于形式。為此,歷史課堂上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時,教師要認真鉆研歷史教材,全面分析教學過程,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并抓住教學重點,為合作探究學習指明方向。
有些內容淺顯易懂,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針對這部分內容,就沒有必要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相反,有些內容艱澀難懂,學生無法準確、客觀地理解,此時,教師應借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明確此次合作學習的重點,通過合作探究,循序漸進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降低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難度,使得學生能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分析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比如:講授《開元盛世》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概括“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和主要措施,還要認識到“開元盛世”在唐朝的歷史地位。當明確教學重點之后,教師應以此為依據,開展合作探究,讓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唐朝的“開元盛世”。合作之前,各個小組成員通過課外閱讀或者觀看影視作品,初步了解唐玄宗統治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并了解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亂的史實,通過全面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各個小組在合作學習中能全面、客觀地分析“開元盛世”,并能從多個角度,如政治、經濟、文化等看待唐朝的“開元盛世”。
“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中往往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此過程中,不能完全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其要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合作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合作探究學習中,難免會遇到有的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心不在焉。面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與他們溝通,了解到他們無法深入到合作學習中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合作探究下的初中歷史課堂并不只是學生間互動的課堂,教師應深入到課堂中,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認真傾聽每位學生的想法。當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瓶頸時,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作用,放下身段,融入該小組,圍繞著他們的想法,積極引導他們,便于他們發現產生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教師要認真考核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過程,將學生間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及教師的評價相結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下,教師可以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也能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自身的不足,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此教學模式下,既重視學生間的“合作”,還重視學生間的“探究”,每位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探究新的知識,課堂氛圍日益活躍起來,自然地課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