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棟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實驗學校,浙江 杭州)
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使得我們離中國夢又更近了一步,但是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是需要一代代人來維持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是國家復興與民族未來的保障。所以在我國的初高中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民族精神的培養,鑒于此,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是不亞于語數外的。我們在進行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時嘗試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達到課程教學目的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民族自豪感、歷史認同感等,為學生未來成為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做貢獻。基于此,筆者在深刻了解體驗式教學模式后對其在初中社會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很高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目前我國國內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多,但處于剛起步階段。教育學、外語教學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還停留在對體驗式教學的特征、價值及其實現途徑的探討上,只有極個別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建立。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是方法指導者、思路引導者以及秩序的維護者。教師需要根據課程需要設置相應的體驗情境,引導學生走進并融入這個情境中,從中體驗自主尋找問題答案的思考實踐過程。這里的情境不代表活躍課堂的小游戲。真正考驗教師能力的不是這種設置情境的想法,而是課堂情境的具體設置。
體驗式教學法創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既是師生信息的交流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教師愛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欣賞學生,傾聽學生的意見,包容缺點,分享喜悅。讓學生體驗到親切、溫暖的情感,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下愉快地學習,并能主動克服困難,奮發進取。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了大多數學校以及教師在對待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時沒有語數外那么重視,但是隨著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師也漸漸意識到其重要性。特別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行,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各項思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歷史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通過對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指導初中學生對于地理、歷史、政治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擁有系統的認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增強民族認同感,使得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國家,由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保障學生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與學習,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
而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契合度,體驗式教學中對情境的應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拉近現實生活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深入教學內容之中,幫助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歷史與社會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這樣教師就能在高效率完成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以學習為樂,又能夠指引學生擁有獨立的思維方式。利用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迸發出美麗的火花,使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情感,也使學生學會更多的生活哲理等。
在傳統教學中,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一直都使用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比較傳統,導致課堂氛圍沉悶。這樣一來就導致學生很難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甚至容易逃避學習,即使會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對課文內容死記硬背,也無法系統深入理解課文中的深層思想情感,這樣片面的“快餐式學習”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教師順利展開教學。因此,體驗式教學模式對改善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著重要作用,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對課文內容進行獨立思考,由此促進學生個人情感的培養以及獨立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過去傳統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因為重視講解學習內容而忽視了師生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學習”,而無法自行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理解。這樣僵硬單一的填鴨式教學往往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降低,從而導致教學有效性降低。之后由于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強調,而且新形勢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有關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問題被多次提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所扮演的是主要角色,而教師只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習輔助者。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所謂“教學”,重要的是“學”的效率,故而絕不可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扮演好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同時也要注意在授課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課文內容,使學生在探究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
目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在對授課內容進行講解時,很難真正讓學生親身到那個地方或是真正處于那個環境中進行實地考察,況且對每個所學內容中的地方都實地考察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借助實物、文字、圖片或是影視資料來幫助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學習,也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的《大洲和大洋》一課時,教師可以攜帶地圖、地球儀等教具輔助講解,在講解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拿著地圖和地球儀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進行分辨,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也可以事先下載有關講解大洲大洋分布的知識的紀錄片,在正式講解之前播放,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首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紀錄片的播放還能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如今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添加了許多新型的信息技術化元素,隨著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不斷發展,多媒體逐漸滲入課堂教學中,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也不例外。在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先進設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將課件以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的體驗感,使得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對課文中的故事、地點等擁有更加立體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教師就可以事先將香港和澳門回歸時的現場視頻資料或者相關的紀錄片下載到硬盤中,在上課之前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播放影視資料,使學生先對這一課的內容有個大概了解,上課前先看視頻也能充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一舉兩得。然后,教師再對香港澳門回歸這兩個重要歷史事件進行講解,便能保證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還有待時間考驗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新穎、人性化、適應性強,也比較符合新形勢下人教版課程的教學要求,體驗式的課程能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并為未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而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也需要在新形勢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及民族認同感等。所以,體驗式教學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結合不但能高效完成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程教學目標,還為枯燥壓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生動性與趣味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推動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學習思考,了解國家與歷史,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督促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爭做國家未來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