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純
(廣東省廉江市石頸鎮第二初級中學,廣東 廉江)
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環節,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是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讓課堂提問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一定要優化提問策略。
有些教師沒有明確課堂提問的目的和關鍵,一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卻提了幾十個問題,而且都是一些簡單化、形式化的問題。要想在一節課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所提問題必須緊緊圍繞實現該節課的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盲點”[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要隨意提問。
在上每一篇課文之前,我總是會根據課文的重點來設計問題。在上《孤獨之旅》時,教學目標中有一點是:賞析環境描寫的語句,明確環境描寫的表達效果,并能學以致用,通過環境描寫來襯托自己的心情。圍繞這個目標,我提出了:(1)這個孤單的少年,他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呢?(2)文中的環境描寫體現杜小康怎樣的心情?(3)請用環境來表現你的心情,如高興、悲傷、興奮、苦惱、孤獨……然后通過朗讀去感受環境描寫的魅力。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很好地讓學生掌握了這個學習目標。
巧妙的提問可以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所提的問題必須有目的性,要明確具體,不能抽象模糊,表述要準確、清晰、簡潔。這樣恰到好處的提問,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才能提高課堂實效。
在一節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提的問題過小、過淺,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這些問題是沒有任何思考價值的,是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的。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盡可能激活學生的積累和經驗,激發學生進入思維狀態,引爆思維”[2],要善于提有探究性的問題。
所謂“開放性”的題目就是指沒標準答案,只有參考答案,學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的題目。
在教《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題目:(1)孔乙己也讀過書,但最終沒有進學,如果他會營生,也不好喝懶做,能不能改變他的命運?就這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2)當孔乙己遇到了范進,他們會有什么樣的交流?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當時他們的對話展現出來。這些問題,允許學生做出多種可能的分析,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提的問題要有挑戰性,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才能推動學生進行獨立或集體的探究活動。
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為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這篇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關鍵在于作者巧妙設置了懸念,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并作出分析。(2)這篇小說的結局很令人意外,為什么菲利普夫婦要躲避日夜盼望的于勒?這些探究性的問題,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在教學《孔乙己》時,根據文章的句子:“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問:“大約”和“的確”同時存在,似乎有矛盾,該文出自魯迅的手筆,難道“大師”也有錯?對于這樣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回答和探究的熱情很高。
實踐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多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對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的發展有很好的作用,更能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多提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
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自主探究的環境,努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我認為由傳統教學的“老師問”向學本課堂的“學生問”的轉變,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形式。
在課堂中,老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并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因為是自己同學提出的問題,所以學生回答很踴躍,氛圍也相當輕松和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可以先讓學生朗讀,整體感知,然后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然后再由有問題的小組的代表向全體同學提出問題。有的小組會問:為什么“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拮據,而我們還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有的小組會問:文中的兩處環境描寫有何作用……這些問題很有價值,課堂氣氛也因這些問題而熱烈。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提一些有目的性和探究性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設計問題是老師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讓學生從提問中學會自己“問”,并享受問題帶來的樂趣。讓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分析,勤思考,多實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