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瑞達
(三亞市榆林八一中學,海南 三亞)
教育部制定和印發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中,明確提出中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從和落實的四大“基本理念”,即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通過學習這個《專業標準》,我認識到四個“基本理念”針對性強、概括面廣、內涵深刻,且有長遠指導意義。對此,我也有一些心得體會。
四大“基本理念”中,“師德為先”是強調中學教師在師德方面的修煉。教師必須是合格的中學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良好的師德是達成這個目標的保證。“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都強調了師德的重要性。“能力為重”是從以學校教育形式幫助學生獲得自我社會生存能力,服務和貢獻于社會的能力,能持續自我發展的能力來考慮的,反映出的是“以生為本”的戰略思維。“終身學習”不只限于對教師本身的關照。因為社會在發展,人也因環境而有所變化。新問題、新思想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教師的認知、思想、相關能力都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也是為了有效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因此,我認為這四大“基本理念”中最核心的內涵是“以生為本”,教師的師德修煉和學科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學和教育藝術的養成和水平的不斷升華,都是為了學生。現在強調的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必備知識與能力。
那么,在中學教育中該如何有效落實“以生為本”這個核心理念?本文僅從日常教育教學的具體操作中談談幾點個人的認識和操作上的具體想法。
培養目標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總體標準。中小學教育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打基礎,達成國家定的培養目標是基礎教育工作的底線。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在當前的歷史時段里,據我個人學習和思考所得體會,“德智體美勞”即是要求我們的培養目標內涵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接班人,培養新時期創新型全面發展的人才。
“以生為本”,即按照培養目標幫助和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新時期的開放環境里,中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活動是比較復雜的。信息技術帶來的網絡化,一方面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正面影響。另一方面,智能化手機使千千萬萬個青少年沉迷其中,由于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自律性較差,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不強,容易接受不好的思想,網絡化也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學生由于很多時間沉迷于虛幻的環境里,減少了現實生活中有感情的真實的人際交往,容易形成孤獨、自私、冷漠、放縱自己、缺失社會道德、以自我為中心等狀態。所有這些新問題,都要求教師以研究型教育者的態勢創新教育方式去解決。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尊重,這是人性的共同特點,每個人都應自覺地尊重別人,這是人格的必備要素。學生有不同的個性與行為習慣,有文化習得的差異,我們就要進行差異教育和教學,就要因材施教,且應做到不偏愛不歧視,更不能侮辱、嫌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有問題的學生。反之則會使學生弱化自信心和主動性,甚至產生逆反和抵制心理,抵消應有的教育效應。
尊重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與關愛學生有直接聯系。尊重與關愛,是“以生為本”的深層次的要素。
基礎教育是為培養各種人才打基礎。我們各科教師必須熟悉并準確落實國家定的課程標準,因為那是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標準性期盼,具有法定的性質。我們要發揮教學藝術在班級里進行有效的“差異教學”,保證全班學生都達到課程的最基本的要求,并希望有所超越。我們必須不斷進行自我深化學科知識研習,不斷改進學科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
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精神的養成,是學生核心素養最重要的內涵。這就要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并勇于提出深化改革的構想,且能不怕挫折,大膽試驗。只要是學生經過慎重考慮,認真試驗,即使失敗了,教師也要給予鼓勵,使其再接再厲,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更加成熟。
這對我們教師來說,又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我們一些教師本身在創新思維方面大多是一塊短板,在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方面亟待自覺主動地進行深化。挑戰就是動力,為了學生,讓我們共同奮起努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