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艷
(安徽省五河第一中學,安徽 五河)
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不少學生缺少對個人、集體、家庭、社會的責任,缺少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熱情。心里關注的內容多是自己的玩樂,即使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難以激發其高度的熱情和沖動。試想,以這種心理狀態讓他寫“關注社會和人生”的作文,頭腦怎會文思泉涌?要改變這種寫作狀態,必須使之“動情”,再令其“動心”,最后引其“動手”。
情感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刺激的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應。心理學家赫布曾說:“當喚醒達到最佳的水平時,操作效率也最高,在情緒喚醒水平較低時,主體或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去從事應當進行的活動時,操作效率則是低的。”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時時刻刻注意將學生的情緒調到最佳水平狀態,可以通過調整作文角色意識,改變作文命題形式和要求、設計動情的導語,改變獎勵方法等,作文情趣被喚醒并達到最佳狀態時,“動手”作文之時即到。
學生怵作文,怕寫作文,原因之一是缺乏生活,缺乏素材。因此,從入學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書面材料的積累”,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大硬皮本,寫上自己起的集名,如《浪花集》《珍珠集》《滴水集》《成長的足跡》……并分成“摘抄”“自寫”兩部分。“摘抄”,是以大量閱讀為基礎,由于摘抄內容多為名人名言、名人軼事,成語典故,寓言以及佳句、短文等。摘抄中,學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給自己的“摘抄”“自寫”,注明時間、繪個插圖、加朵尾花,增加情趣,一周一收,全看,并寫幾句鼓勵的話或交流思想的知心語,每學期都舉辦全班性的交流展覽。而中學階段,是博覽中外名著的黃金時期,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閱讀中外名著,除了課上接觸到的魯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作品,還給學生介紹其他文學名著,講課文中的文學名著時,用充滿激情和仰慕之情感染學生。教師引學生“博”,學生“博”了,自然下一步寫作文的“難”就變成“易”了。
前文講述寫作先要有生活積累,有正確的觀點和真實的思想感情,在動筆時還要考慮到文體的要求,以及從構思到技巧等具體問題。魯迅在《不應該那么寫》中曾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教師要幫助學生使學生明確作文的“要素方法”,了解:作文,的確有一定規律的。如記敘文、議論文的“要素”,說明文要求的說明方法,應用文要求的行款格式等,都要向學生說清楚;而作文的立意、布局謀篇、語言段落以及首尾,也都一一明確要求。一般高起段,緊扣主題引名人名言或富于哲理的一段話;中間重點段要點面結合、內容充實,集中體現文體要素,語言流暢,合乎語法;結尾要照應開頭,使人感到余味無窮,做到發生發展在意料之中,結局在意料之外……
批改作文是整個作文教學的“后期工程”,是作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采用學生“主體參與討論式”評改作文,只要教師掌握分寸,把握有度,不失控,那么這種“主體參與討論式”的評改作文,效果會超過傳統的作文評改方式。對問題大的作文,如:立意不積極鮮明,嚴重跑題等,在指出的同時,肯定其他方面的可取之處,使作者心悅誠服印象深刻。這種“主體參與式”的評改作文方法,師生均收益,尤其學生的收獲,有時是傳統評改作文方法效果的二到三倍,甚至還多。
學生每學期寫作文數,在教學大綱中也有規定,作文、日記、周記、隨筆等,一學期下來,少說也有十幾篇或幾十篇。用傳統的方式評改,作文常常是前腳剛被老師評改完,后腳就被學生遺失散落了。我調查了一些作文寫的好的同學,也沒保存“習作”的習慣,即使參加過作文競賽的,賽后也難尋底稿。
我以為:每寫一篇好作文,就如同洗一遍臉,“作者”的“心靈”也有“干凈一回”的感覺。因為,每每通過一次次或大或小的作文,不但綜合能力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提高。“心”也同時受到了文魂”的“撥動”。獲得了“高尚”,又完成了作業——寫作文。學“作文”,也學了“做人”,人的心性在這一過程中被完善了與完善著,“作者”“心靈”自然會有“爽”。
讓學生動手將自己的作文修改、打印、訂冊、成書,自然而然刺激了學生進一步寫作的積極性,也極大地鍛煉、提高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綜合能力,又為班里每個學生中學時代的學習生活留下了美麗而又有意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