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前
(阜陽市臨泉第一中學,安徽 阜陽)
學習一種語言一定要有語言環境才能學得好。比如,南方人學普通話,若能到北方生活一段時間,受到地道的普通話的熏陶,勝過讀書、學習幾年。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學習英語是在漢語的氛圍下進行的,英語氛圍十分缺乏。更甚,由于地區水平差異和應試教育對于應考采取題海戰術的大環境,聽、說能力培養受到局限,進而也削弱了學生的單詞記憶、語法理解方面的能力。這造成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首先,學生認為枯燥就是英語的代名詞,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使他們有了抵觸心理,從而被動接受,一有困難便怨天尤人,覺得學不好理所當然,這是致命的。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就語法為例,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教師在短時間內將所有與某項語法規則相關的內容全部灌輸給學生。把語法看成“死的”“孤立的”規則,讓學生死記硬背,忽視了語法規則的意義、使用的語境和相互之間的聯系。雖然學生能夠熟練地背出規則,但當教師給出語言情境并讓學生運用該語法規則時,學生往往束手無策。所以,我們就應該從舊觀念中跳出來,對擺脫枯燥就是英語學習代名詞的問題進行思想解放,在有限的語言環境中尋找靈感,尋找使頭腦開竅的突破口。教師就要刻意創造英語環境,讓英語生動起來,讓他們感知語言環境,激發學生調動想象力去思考,探求的興趣和欲望。
課本所選定教授的詞匯和語法不過是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那部分,它們來源于生活。所以情境最從生活實際中挖掘,結合現實生活實際為學習創建情境。例子要簡單生動,有生活氛圍,能讓學生回憶起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經歷,激發想象,身臨其境地接受知識。
首先是單詞。如present這個單詞,很復雜。詞性,搭配,含義考查頻繁,尤其作動詞“呈現”的含義及其作形容詞定語的“在場的”后置用法常常出現。于是我就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例子:在用自動取款機取款,現金吐出來的電腦畫面上就有這樣一句英語:The cash is presenting...這時,學生便會聯系或假設自己當時看著錢出來的那一刻的感受,“呈現”的含義不言自明。這時趁熱打鐵講解搭配present sb with sth./present sth.to sb.以及其他詞性及甚至反義詞,學生便有了興趣和好奇心。
其次是語法方面。虛擬語氣情況復雜,學生稍一亂套便會不耐煩。于是在打算上虛擬語氣語法課的前一節課快下課的時候,打了一支預防針。總結完本節課打算布置課后作業時,學生等著快放學都蠢蠢欲動,我就說現在大家都想走,有的同學特別是靠窗戶坐的都面向“鐵窗”了,心里一定在想我現在要是一只鳥兒就好了,飛向天空先下課回家。“If I were a bird now,I would fly into the sky!”“Ifonly I were a bird now!”學生頓時聚精會神。問什么回答什么,虛擬語氣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此時再布置預習語法作業,接受態度也很積極。第二天的語法課學生聽得也很認真。有時作文批改中有時也會利用虛擬語氣給學生真實的感受:“Ifonlyyouhadbeenmorecareful!/Iwishyoucouldworkhard!”合適的情境下出現合適的語言,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和模仿。
從幼兒園學習名詞起,看圖學單詞的方法就已說明了情境的不可或缺性,從名詞到動詞再到句子,都離不開情境于記憶力上的幫助。多媒體教學借助圖、文、聲、情并茂的情境,直觀地展示教材中的難點內容,從而降低難度,達到教學目的。例如,英語中的介詞豐富多彩,且不好掌握,是教學中的難點。在區分不同介詞(in,on,at,into,behind 等)時,選一些旅游風景照片并介紹:Here we are going through valley.There is a bridge across the river.There are two boats under the bridge.由此看出,多媒體的合理應用能彌補教師僅用口頭描述的不足,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能做到融基礎性、科學性、直觀性、實踐性于一體。
總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需求,教師應盡可能通過豐富的情境創建來活化語法,讓語法生動有趣,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新學的語法項目轉化為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情境只有創建出合理、易操作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學生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深切感受到英語知識的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隨時隨地皆可學習,從而愛上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