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浙江省寧波至誠學校,浙江 寧波)
在高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有較為透徹的理解和認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達到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也要注重教學過程方法、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等,把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學生發展,樹立全新的物理教學觀念。
在高中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但是教師要意識到教學情境僅僅是一項輔助教學工具,而創設教學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透徹地掌握所學物理知識,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需要遵循目標性原則,把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互結合起來,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物理教學方案。
物理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物理知識來源于真實的生活,而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要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與熟悉的情境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到的物理知識,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真實態度與情感。
高中物理知識量與難度比較大,在創設物理教學情境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讓教學過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能夠更為系統、全面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
實驗在物理課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物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實驗來創設物理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在物理實驗教學情境中,教師首先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中學到物理基本方法與技術,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能力。其次,在物理實驗教學情境中還要結合學生較為熟悉、感興趣的實際生活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意識到學習物理的實用性與重要性。例如,在學習“圓周運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時,可以設計凹形橋、拱形橋的壓力實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失重與超重,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實驗教學情境:把小球懸掛在鐵架臺上,讓學生去體會機械能守恒,一個學生站在原地不動,另一個學生去拉動小球,把小球拉到站立同學的鼻尖處,從靜止狀態釋放小球。這樣學生就能夠充分感受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神奇之處,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去。
當前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同樣在教育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教學”的模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設物理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解決物理問題中的難點、重點。很多物理現象由于課堂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物理現象用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擁有較強的邏輯性思維能力與抽象性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核裂變現象”的時候,可以利用Flash軟件把聲音、圖象、圖形、文字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展現出震撼的效果,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科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有更為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教師要善于創設物理問題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入到課堂中去。學生往往會猜想物體在施加力的情況下才能夠運動,如果沒有相對的力,那么物體就是靜止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演示“手推車”來解答學生的疑問,用手推小車的時候,小車是運動狀態,但是當撤去推力之后,小車還是沒有停止,是在運動一段時間之后才停止的,這樣讓學生對“力和運動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最終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物理教學情境,讓學生去自主思考與動手操作,把物理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