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瑛
(湖北省江漢油田高級中學,湖北 江漢)
興趣是高中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只有對面前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學習,那么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當前的生物實驗課堂上,很多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在上面講什么,學生就在下面說什么,這樣長期單一、落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認為生物實驗十分枯燥,對其不感興趣,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還會導致教學效率不斷下降。為激發學生的生物實驗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做實驗之前為學生導入課題,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高二必修三《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向日葵的圖片以及其生長的小視頻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你見過這個花吧,大家知道它名字的由來嗎?為什么會這樣生長呢?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呢?真的是朵朵都向著太陽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一節課產生了濃厚的教學興趣,積極地參到課堂學習中來,就教師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這是向日葵,它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還有的學生說:“這樣應該跟向日葵本身的生長素有關。”然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積極地評價并帶領學生學習達爾文實驗,讓學生去動手操作,發現植物生長向光的關系。這樣教師為學生導入課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教學質量。
在生物教學中,實驗都是需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效率。但在當前的生物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只是單純地為學生播放實驗過程或者是自己為學生操作演示,沒有讓學生動手去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不能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為了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況,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操作實驗,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例如在學習高一必修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差異等將學生分成數量相等的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大致相等,然后將花生、玻璃載片、小刀等工具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會有什么變化,探究花生中是否含有脂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一課充滿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來,認真地操作實驗。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僅能增強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深入了解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有極大的激勵作用。但在當前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實驗,沒有對各個學生的實驗結果做出積極地評價,這會使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水平低,對自己沒有信心,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消極心理,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反而會導致教學效率不斷下降。為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學生的評價工作,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教師在實驗課堂中要多鼓勵、夸贊學生,當學生有一點進步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贊揚,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并在下一次的學習中再接再厲。(2)當學生在完成小組合作的實驗時,教師要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習小組,指出小組的優缺點,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完善自我,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總而言之,在生物教學中,生物實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生物實驗,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評價工作,讓學生在實驗中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不斷完善自我,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為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教學質量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