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 吉林長春 132013)
前言:心理學研究充分表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更好地發揮心理學的指導功能。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覺地、有意識的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以消除教學過程、評價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學生能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以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點:
心育的滲透有利于學科教學的順利開展、促進有效的完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科教學是心理健康的主渠道,我們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教學方法的實施上,組織教學的方法上等都應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也要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滲透不等于機械的作加法,在目標上都加一點心理輔導,它是與心理輔導于學科教學之中。因此,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似的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于冒險,敢于探索,善于競爭、富于創造是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疑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而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德智體等各育有效開展的媒介和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它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沃土;它可以為學生智力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它會增進學生身體或生理上的健康。
學生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有利于他們將來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進行更大的創造,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在教學中我們應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不僅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舊知解決了新問題,創造性地發現了乘法的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通過這樣有序、有目的引導、發現,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數學教學中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要善于從學生表面的行為問題看到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并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我剛接手教她時學習成績很差,總在六十分左右,全班數學成績總是倒數第一,討厭學數學,一副不求上進的樣子。通過平等的與她促膝談心,甚至陪她玩耍,她對我無話不談,知道她又很強的自尊心,很害怕考試,一道數學考試就暈,越害怕考不好成績就越不理想。于是我就鼓勵她要學真本事,考試隨它去,愿打多少分就打多少分,放下負擔,只要認真答卷就行,沒想到,數學分數一下就提高了二十分,不再是倒數第一了,自信與快樂又回到了她的臉上,并對數學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心理問題沒有了,成績提高也是越來越快了。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學生必須了解群體的目標任務,然后試著去達到這些目標,而這樣的了解不是自動的調節結果,必須經過學習,考慮到合作活動中方法和觀點的多重性,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因而學生在觀點上會有一個較大的協調過程。這種協調大致有兩類:順應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種主動的調整,順應則是個體認識結構的變化。這種協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學生的產生。
同學之問,大都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語言,較為接近興趣愛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學中可以把一些熱點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討淪:例如,“數學作業錯題較多怎么辦?? ‘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你應該怎樣做?” 讓學生在討論中暢所欲畜,各抒己見,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影響,從而獲得一種最理想的心念,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愛就成了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樂于接受教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熱愛學生.應表現為信任、尊重、關心、稱贊和體貼學生,在和學生的交流中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信任。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了解學生的想法,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磨練中成長 縮小學生與教師心理距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重視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學生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