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勝洪小學 湖北武漢 430106)
審美教育是一種形象教育。它不能枯燥說教,也不可面面俱到它必須在激發起學生審美愉悅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進行。比如說, 欣賞小說的重點就應放在人物形象的審美上, 因為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真假、美丑的欣賞,才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受到美的啟迪。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經典之作, 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黃山的秀美; 西湖的艷麗; 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 荷塘月色的恬靜淡雅, 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 無不充滿震懾人心的藝術魅力。教學中, 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根據美的特點, 捕捉形象進行分析, 運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描繪的生動畫面, 幫助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 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使他們感知美, 熱愛美。例如, 講《雨中登泰山》, 教師要通過講述, 引導學生追尋作者的蹤跡,神游“ 五岳獨尊”的泰山勝景, 領略那“ 雨中的山嵐煙云”,“ 水墨山水畫似的層巒疊嶂”,讓學生從中獲得美。
要準確地理解美、鑒賞美, 必須要有準確地把握美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質是由美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所以, 認識一個具體對象是美是丑,不僅要觀察他的種種表象, 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內在本質。在審美教育中, 我們必須幫助學生練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質屬性,了解美的現象與美的本質的關系, 從而獲得對美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如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通過一個幾乎滑稽的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部小說在發表之出都認為是喜劇,這被魯迅批評,阿q的外形雖然可笑,但他承載了魯迅對舊中國劣根性的深刻認識。自欺欺人,自高自大,自我矮化等等。要理解阿q的整個人物形象,只有從他的歷史背景入手,不能只是從文本本身的語言上得出一個滑稽漫畫般的形象,那就同魯迅最初寫這個人物的初衷大相徑庭了。
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以其語文能力為基礎, 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還須幫助他們學習文化, 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可通過以下幾個方式來訓練:
語文課文是以語言為工具的, 占課文多數的文學作品更是借助形象化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反映現實生活的。學生通過課文鑒賞美和感受美的時候, 都是在對作品語言美和藝術感染力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 教師在進行美育時就應抓住語言, 找準“美點”。要著重分析作品怎樣通過生動語言、鮮明而深刻地刻畫人物形象、描繪景物事件、展露社會生活本質的, 使學生對思想內容美的理解寓于對語言美的深刻感受中。
課文中有些畫面是很美的, 但由于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尚沒達到一定高度, 因而他們對美的理解也是膚淺的。這時,教者應巧妙設置問題, 啟發學生站在一定高度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與藝術境界。李白的《望天門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它描繪了天門山壯闊雄奇的景色,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1)學生讀后也能知道詩很美, 但這只是一個籠統的感受, 為什么說成“出”, 能否改成“立”? (以動寫靜, 畫面有動態美。)
(2)詩中運用了哪些表達色彩的詞? 這些色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碧水、青山、白帆、紅日。畫面絢麗多彩。)
(3)這首詩既有景,也有情,正是因為作者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動, 才深切地感受到美并用如畫的文筆描繪出美, 那種激情是什么?(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從而理解本詩思想美和藝術美的統一。) 經過這樣設疑、啟發, 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詩的美,享受詩的美, 提高鑒賞水平。
教者可以用豐富的語言, 飽含激情的語調和生動的表情扣擊學生心扉,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要引導
學生在欣賞中共同參與形象、情境的創造,使美鮮明生動地再現于頭腦之中, 增強美感體驗, 提高審美水平。
教材中有很多內容, 特別是古代詩文,工于詞句, 富于辭采, 富于音樂美, 朗讀本身便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愛蓮說》、《陋室銘》、《醉翁亭記》等。以上方法, 可獨立運用, 也可互相結合。值得注意的是,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可操之過急, 應是“熏陶漸染, 潛移默化,循環往復, 逐漸加深”。此外, 要寓于課堂教學之中, 防止簡單化、模式化、孤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