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第二中學 江西宜春 330700)
家校合作是教育事業(yè)高度重視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家校雙方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形成的一種配合和默契。特別是在新時期的素質(zhì)教育上,這種良性互補教育方式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家校合作早已成為教育探索研究重點領域,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方法。反觀我國,1952年出臺的《小學暫時規(guī)程》中首次提出學校應成立家長委員會,并定時舉行會議。但受計劃體制影響,家校合作實際操作難度較大。改革開放后,素質(zhì)教育受到空前重視,家校合作重新提上日程[1]。30多年來,家校合作發(fā)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家校合作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合作深度有待進一步增強,等等。因此,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迫在眉睫。
多數(shù)家長仍停留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認為學生進入學校,其教育主體責任就是學校,家長只需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物資需求和教育資源。同時,部分老師也在潛意識里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家長會因不懂教育而誤導學生,因此他們時常以高姿態(tài)向家長發(fā)號施令。其實,家庭教育也是學生教育的核心所在,家庭與學校都應當是一種平等教育主題。
目前家校合作中,普遍存在家庭與學校交流方式過于單一簡單的現(xiàn)象。家校雙方通常以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來傳遞學生在校信息,很少主動進行深層次、面對面溝通。特別是在當前留守兒童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多數(shù)學生家長外出務工,不得已把學生留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照看。導致一些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和教師信息,照看留守兒童的長輩們也因思想陳舊、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家務繁忙等原因,而無暇顧及學生在校教育情況。
一些家長并不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有項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會參與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家長占比只有四分之一,缺席過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家長占比超過半數(shù),從未參與學校教學實踐活動的家長占比接近十分之一。這項調(diào)查表明,家長主動支持、參與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次數(shù)和頻率均不理想,積極性不高,更談不上充分發(fā)揮家長在女子教育中應有的作用。
家長和教師必須統(tǒng)一思想認識,牢固樹立合作理念,共同攜手教育學生。一方面,家長要摒棄過渡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包袱,切實扛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主動參與學校教學實踐活動,著力提升家庭教育水準[2]。另一方面,學校教師要高度重視家長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放低身段,主動與家長保持必要的溝通聯(lián)系,并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虛心接受家長提出的一些合理化意見和建議。
家校雙方要建立長期溝通協(xié)調(diào)體制機制,不能還停留在掛牌子、設機構等傳統(tǒng)合作模式上,要積極開設好家長課堂,著重針對家庭教育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開設家長課堂,讓家長課堂成為家庭教育的“充電樁”和“加油站”。同時,可以嘗試探索建立家長定期開放日制度,邀請家長定期到學校了解女子教育情況和學校教學活動,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并被廣泛應用。家校雙方要學會搭建“互聯(lián)網(wǎng)+家校合作”教育平臺,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載體促使家校合作教育方式持續(xù)優(yōu)化[3]。比如,當下智能手機最大的社交平臺——微信、QQ等,就是架起家校合作的新橋梁。創(chuàng)建班級微信群、QQ群等溝通平臺,可以讓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突破地域限制,實現(xiàn)點對點、人對人的直接溝通,有效解決家校合作溝通障礙,特別是有利于教育與留守兒童家長們保持長期、穩(wěn)定、高效的溝通聯(lián)系。
家校合作關鍵是要在實踐內(nèi)容上有所突破。一方面,家長要創(chuàng)造機會積極參與學校實踐教學活動,要把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當成與親子活動,多支持、鼓勵女子參與活動。另一方面,學校在實踐活動設置上要盡量從家長、學生兩方面考慮,比如家訪活動,既要對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進行家訪,也要對成績優(yōu)等的學生進行家訪,不能讓家訪成為老師向家長“告狀”“打小報告”的代名詞。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校可以探索建立家校合作培訓機制,通過專題講座、交流研討、榜樣示范等方式,交流家庭教育經(jīng)驗,促進家校合作升級。
家校合作宗旨是為學生服務,缺乏學生參與的合作是不全面的。家校雙方要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分析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絕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想象學生需求。在家校互動實踐中,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其參與意識,增進學生對家校雙方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針對平時出現(xiàn)的學生問題,家校雙方要在保護學生隱私和心理的基礎上,適當組織小范圍的交流與探討,以便靈活解決學生問題,并形成一定的經(jīng)驗和教訓。
家庭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更離不開家庭教育,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特別是在新時期教育大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目標、統(tǒng)一步調(diào),攜手充分發(fā)揮各自職責,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共同促進學生教育取得新突破,促進家校合作再上新臺階。
[1]何欣,武子俊. 我國家校合作研究:理論、實踐和思考[J]. 陰山學刊,2016,29(05):104-108.
[2]龍生水. 加強家校合作,增強教育合力[J]. 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3(08):164.
[3]張玉靜. 中小學家校合作教育探究[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10):22-24.